资料图片
历史上,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漠南漠北的交通要隘、兵家必争之地。金界壕、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安达堡子古城遗址等文物点零散分布在广阔的草原上。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内蒙古包头市边防支队达尔罕派出所民警与牧民一起巡逻。
马蹄阵阵声声打破黎明的寂静
近年来,在祖国北疆内蒙古草原深处的多支文物保护“骑兵”,无论寒冬酷暑,策马扬鞭,穿梭于一个个文物保护点之间,守护着那些沉睡地下宝藏的宁静和安全。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还成立了内蒙古首支党政警企民联合马背文物保护队,以此加强对野外文物的巡查保护力度。
队员报案引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早在2013年冬,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牧民图们在自己的草场内发现可疑痕迹,对于图们来说,这已经不是不法分子第一次来临了,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北魏贵族墓群位于他承包的草场内。他第一时间向旗、盟两级文物管理部门报告,自己则坚守在现场。当文物、公安等有关部门的执法人员赶到现场时,惊出一身冷汗:盗洞和墓葬的距离已经不到一米。
图们除了放牧以外还是锡林郭勒盟马背文物保护队的一员,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这次及时报案,引出了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根据墓葬规格及出土遗物分析,伊和淖尔墓群是一处北魏时期的家族性贵族墓地,伊和淖尔墓群见证了古代东西文化交流与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与昌盛,为进一步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传播路径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是近年来我国边疆考古工作的重大新发现。
图们说,能使这样一处重要历史文物得到保护,他很自豪。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认,锡林郭勒盟境内有古生物恐龙化石群,旧石器晚期人类居住洞穴,青铜时代的岩画群,汉唐时期古遗址、古墓群等1148处文物古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自治区级保护单位26处,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
锡林郭勒这么大的面积,文物又都在野外,人迹罕至,专业文物保护人员短缺,古遗址遭破坏、古墓葬被盗掘的现象也就成为常态。
面对这种困境,内蒙古探索野外文物保护新模式,马背文物保护队应运而生,专业文物保护人员虽然很少,但牧民却遍布整个锡林郭勒大草原,把有文物保护意识、有责任心的牧民组织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中,就等于为文物犯罪分子织就了一张“天罗地网”。
锡林郭勒盟文物部门成立马背文物保护总队,13个旗县市(区)分别成立马背文物保护分队,各级文物保护部门选择责任心强、素质较高、有一定文物保护意识的农牧民为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队员。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盟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队员已达179名。活跃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这179名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队员个个都是文物犯罪分子的“克星”。
据锡林郭勒盟文物局副局长庄永兴介绍,自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成立以来,累计接到队员报案100多次,经各地文物部门核查的文物类案件达70多次,文物被盗损害案件20余次。据统计,根据队员提供的线索和信息,文物主管部门先后制止了一些企业施工中破坏金长城、古墓葬、古建筑的行为;公安机关追回被盗文物300余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文物100多件;抓获文物犯罪嫌疑人10余人。
千亩草原盗洞上百野外文保如何破局
历史上,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是漠南漠北的交通要隘、兵家必争之地,这片草原上曾有众多城镇和聚居点。金界壕、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安达堡子古城遗址……509处古城遗址、墓葬群、古长城等文物点零散分布在广阔的草原上,其中5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达茂旗文管所所长乔志杰介绍,金界壕、安答堡子古城遗址是元朝时期城市遗址,1997年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丰富的地下宝藏成了不法分子眼中的肥肉,他们纷纷前来掏洞挖宝。
10月的达茂旗草原,依旧蓝天白云,但在达尔罕苏木(镇)哈沙图嘎查(村)安达堡子古城遗址的一处草场,映入眼帘的只有大小不一的盗坑,散落地上的瓷器碎片、陶器碎块和石板。
牧民巴雅尔心有余悸地告诉记者,“去年9月份的一天晚上,自家的草场被人掏了两个两米多深的大洞。我当时在家里睡觉,听到黑狗叫了几声,出去的时候已经不见人影。而且即使发现了,我们也不敢出去管,怕他们报复。”
看着自家草场上多如蜂窝的盗洞,董志成更是满面愁容,他家的5000多亩草场上有上百个盗洞,“最浅的也有一米多,深的更是达到两三米,被挖的地方以后就不会长草了,禁牧后逐渐恢复的草原生态也毁于一旦。”
达尔罕边防派出所副所长吉力图介绍说:“我们经常接到群众的举报电话,但是由于路途遥远,我们赶到事发地点时大多会扑空。盗墓者的行动诡异,一般白天踩点,晚上开挖,天亮收工,当地牧民对盗墓者深恶痛绝。”
乔志杰说,根据达茂旗多数古文化遗址坐落在山高坡陡、沙丘沟壑的险山之间,汽车进不去,只能依靠骑马进出这一实际,达茂旗文管所与边防部队积极沟通,在驻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当地马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文物保护单位较多的嘎查(村)建立了七支能够因地制宜开展文物遗址巡查的党政警企民联合马背文物保护队。
如今,巴雅尔、董志成已经成为马背文物保护队的成员,“我们对这里的地形非常熟悉,我们加入后将与边防民警一道守护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藏。”
激发民众文保意识破解保护困境
“在山高坡陡的文物保护点巡查,马可是咱们唯一的交通工具!”达尔罕边防派出所教导员贾瑞军深有感触。尤其到了冬天雪灾严重的时候,在草原荒漠地区警车根本进不去。这种情况下,马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警官冯强对马感情很深,“在这人迹罕至的草原上,马就是我们‘伸向远方’的腿啊,什么山沟子、沼泽地,车进不去,马都能进。车会坏,可马随时能就地充饥,走个十天八天也不成问题。”
牧民巴图说,我家房子后面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点安达堡子古城遗址,以前经常有外地来的汽车到这里转悠,晚上就有人挖东西。马背文物保护队开展巡查后,这里外来车辆一下子就少了。
“马背文物保护队主要职责是对散落在边境地区的古文化遗址进行日常巡护、开展联合执法,彻底解决基层文物保护力量薄弱、文物保护部门无执法权等瓶颈问题。”乔治杰说,对境内的文物点开展常态化巡逻,并不是说每次都能发现可疑线索,但是队员们经常出现会给不法分子形成震慑,使得盗墓贼轻易不敢乱来。
前不久,包头市文管处还专门为马背文物保护队员配发了望远镜、手电筒、防寒面罩等巡逻装备,有效提升了文物保护巡查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包头市公安边防支队支队长李军说,牧民是草原的主人,而很多古墓葬、古遗址就在牧民家的草场内,一旦牧民保护文物的积极性迸发出来,将使得文物破坏案件大幅减少。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与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日前签订了《警民共建文化遗产保护“草原雄鹰”工程协议》,对联合执法、联系工作、信息沟通、文物知识培训等做了具体规定,旨在依托长期驻守在边境地区且具有执法权的公安边防官兵联手保护散落在野外的文物古迹,在破解野外文物保护困境方面做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