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讯(张冬)人们印象中的内蒙古都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然而冬季的北疆草原寒风瑟瑟,白雪茫茫。内蒙古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国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分布着20个边境旗(县、市)是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然而这里地缘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直接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中国对蒙古国最大的口岸——二连浩特口岸就镶嵌点缀在这八千里边防线中间。
12月的二连浩特经过多场降雪的洗礼,倒是多了几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韵味。在以往零下20多度的寒冷冬日里,冬闲无事的农牧民只能三五成群地打牌喝酒,而今大家却可以聚在一起喝着茶,听听广播了解时事政策,或看看一度热映的电影,又或从专家的教学视频里学学种养殖新技术……在偏远边境地区,这样一直被憧憬和向往的惬意生活变成了现实,这主要得益于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在实施爱民固边战略十周年之际强势联合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实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固边工程,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服务进边境、进口岸、进军营哨卡。
派出所就是一个信息集散地
边境地区地广人稀,政府管理和服务难免有疏漏。特别是在内蒙古实施撤乡并镇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边境地区许多乡镇驻地原有的粮站、学校、医院、银行、邮局纷纷撤走,党委政府离牧民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同时,随着围封转移、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边境地区部分牧民群众居住更加分散,边防派出所及时“补位”边境地区禁牧转移、政府合并、行政机构搬迁“空档”,为职能部门、边防部队和边民群众更好地参与推动边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平台,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局正是基于这一平台,将“数字书屋”建立在边防派出所。
“‘数字书屋’在阅读数量上呈现质的飞跃,农牧民便于观看、阅读,还可根据地域不同,提供有地方特色的内容,系统会定期更新,海量服务信息随时看,派出所成了边境辖区的一个信息集散地,这些信息均与当前的时代步伐接轨,架起了边境地区农牧民与外界联通的桥梁。”二连浩特市齐哈日格图派出所教导员赛因吉雅图介绍说。
边防官兵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二连边防检查站监护二中队里,新安装的数字放映机,让官兵们爱不释手。“机器上还可以插U盘,很多影片可以随意挑选,以后有时间就可以看大片儿啦!”官兵们兴奋的议论着。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固边工程启动以来,监护二中队不仅收到了“百部实用精品图书”,同时盼望已久的数字电影放映机也正式启用了。“在我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固边工程的服务人群中,除了边境农牧民,还有就是长期坚守边防一线的官兵们,他们远离故乡的亲人,远离都市的繁华,肩负重任,日夜守护着北疆的安宁,业余文化生活相对匮乏,数字电影放映机启用后,他们可以通过卫星接收平台下载电影,填补了边防、哨卡电影放映的空白。”二连浩特市图书馆馆长郭柏春介绍说。
“近年来,有关部门陆续将先进的文化送到基层一线,赠送了大量的文体设施,丰富了边防官兵的文化生活……”二连浩特市边检站政委杨茂臣带着大家参观文体活动中心,象棋、桌球、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民警村官带领牧民一起学知识
“同志,帮我找一下关于绵羊养殖新技术的视频,我想学点先进经验”“我想看看《内蒙古日报》,看看有没有关于‘十个全覆盖’的新政策”……在数字书屋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格日勒敖都边防派出所的民警村官毅力正在操作着手中的遥控器在“数字书屋”里为大家搜索着各种信息。
今年50岁的郭正武是河北人,20多年前来到二连浩特,从此便爱上了这块热土。他一家四口人,以种地为生,一年纯收入有个四五万元,自从有了数字书屋,他有时间就会往这派出所跑,来数字书屋里学习点种养殖技术和乡亲们唠唠家常,很开心。他说:“以前冬天农闲时没事儿干,整天就是打牌喝酒,现在大家没事儿干,都往这儿攒,一起看看书,看看电影,比以前有意思多了,这都成了我们的聚点儿了。”
根据内蒙古边防总队宣传文化处刘坤处长介绍,除了纸质图书,数字书屋还配有卫星数字接收设备,设置有报纸、精品图书、农业致富、少儿教育、电影、曲艺娱乐、生活健康等10多个版块。其中,有万余册电子图书、1000多节有关养殖和种植知识的专家课堂、还有百余部高清电影……内蒙古边防总队启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固边工程”,赢得了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的大力支持,探索出了一条警地共建、融合发展、文化固边的新路子,形成集文化共享和公安边防资源整合的“双线立体”和服务新模式,受到北疆群众和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