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儿女> 草原骄子

孛儿只斤·苏和:倾尽全力传播蒙元文化

2015-11-24 10:20:47 | 来源: 草原文化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凭着严谨的求证态度和做学问的认真精神,苏和的著作得到了很多资深史学专家的认可,已经成为畅销书,也成为很多政府部门馈赠的礼品。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孛儿只斤·苏和开始研究蒙古学。他收集了大量蒙古学资料,深入到全区60多个旗县的博物馆、展览馆和档案馆,走访了当地诸多蒙古历史文化学者。几年的时间里,他的5部蒙古族历史文化著作相继出版问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作为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尔30世嫡孙,苏和为普及和弘扬蒙古族历史文化做着艰苦的努力。

孛儿只斤·苏和签名售书现场(资料图片)

首次接触国外蒙古族

1994年,苏和被内蒙古师范大学派往俄罗斯联邦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国立师范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在此期间,他有机会全面地了解布里亚特蒙古族的民俗和历史文化,对居住在国外的蒙古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开始全面收集整理蒙古学资料。

据苏和回忆,为了便于交流,他当时还带了一名俄语翻译。到俄罗斯不久他就发现,乌兰乌德的布里亚特族居民在正式场合普遍使用俄语,但在家庭还保留着布里亚特蒙古母语,他知道俄罗斯布里亚特人与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布里亚特蒙古族同属于古老的布里亚特部落。

接下来的两次经历更让苏和认定,俄罗斯布里亚特蒙古族与中国境内的蒙古族同族一脉。有一次,苏和陪同一位汉族同事到当地医院看牙,走时匆忙没有带随行翻译,到了医院以后,他便试着用蒙古语与医生交流,没想到交谈十分顺畅,牙齿很快也医治好了。还有一次,苏和一行到布里亚特共和国乡下的集体农庄做客,农庄的布里亚特朋友特别热情,得知有来自中国的蒙古族客人前来拜访,他们开着伏尔加轿车到离村子五六公里之外去迎接,回村庄时村民们给予热情的夹道欢迎。苏和看到,村民虽然居住环境和摆设都已西化,但是好客的主人会以布里亚特特有的奶食品和牛羊肉来款待客人,别具特色的布里亚特服饰更渗透出浓浓的蒙古族风情。

从最初与布里亚特朋友的即兴交谈,到带着同事到医院看病,再到乡下布里亚特农户家中做客,苏和与俄罗斯布里亚特蒙古族拉近了感情。此后,他尽可能多地跟布里亚特人接触和交流,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还特意到布里亚特民俗博物馆参观,馆内展有许多北亚森林、草原狩猎和游牧民族的生活设施:埃文基人的兽皮、桦皮帐篷,布里亚特民族的蒙古包和木格楞式蒙古包,以及窗棂上的彩绘,佩挂精美鞍具的骏马模型,还有别具民族风情的民族服饰。所有这些都和中国的蒙古族有着相同和相近之处。

在俄罗斯的两年时间里,苏和从各种渠道了解历史上蒙古铁骑征服欧亚大陆的历史和当代俄罗斯蒙古族及其后裔的资料,写了大量笔记和采访见闻,拍摄了很多照片,买了不少用布里亚特蒙古文撰写的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书籍,开始着手研究布里亚特蒙古人历史文化。

以书会友广交知音

回国以后,苏和虽然工作很忙,但是他从未间断对蒙古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国内外蒙古学方面的书籍、国内外相关论文、影视照片资料。

在此基础上,苏和从2005年开始撰写《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后人》,经过4年的艰苦写作,2009年8月出版发行。这本30万字的图书加载了469幅有历史价值的插图,系统介绍了蒙古帝国建立以来留在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后人的历史和现状。书中写道:“布里亚特民族从种族上是厄鲁特蒙古人的近支,目前居住在俄罗斯的布里亚特人仍保留着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其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与现在的蒙古族相近,他们使用布里亚特语,与其他地区的蒙古人语言相通。”

《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后人》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就4次增印。苏和也由此结交了很多国内外蒙古学的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河南省的王建华,两人的联系促成了《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一书的合作出版。

在苏和的著作中,还有一位值得关注的作者,他就是苏和的女儿苏日娜。苏日娜1998年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先后获得日本和光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和日本明海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7年回国后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工作,父亲写作期间,她利用在日本留学的机会为其搜集了日本及国外的有关蒙古学资料,回国后,工作之余与父亲合作著有《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后人》、《蒙古三大部》及《蒙古八部》。

 走遍全区60多个旗县

蒙古族是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性民族,而中国是蒙古族的主要居住国。所以,当第一部介绍国外蒙古族的书籍《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后人》出版发行后,出版社和不少关注蒙古族文化的学者建议苏和写一写国内蒙古族发展生存的状况。

于是,苏和又阅读了国内大量有关蒙古学的著作和文献。他认为:中国蒙古族各部落的历史是中国北部边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自明朝退居漠北以后,各部就开始形成,中国北部边疆成为蒙古各部落活动的舞台。现在中国蒙古族聚居地区的很多地名都来源于蒙古族的部落名称,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很多人不十分清楚这些地名的历史沿革。要真正了解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必须从蒙古各部落的角度来加以研究,才能清晰地勾画出中国蒙古族历史的本来面目。而系统全面介绍蒙古各部落历史和文化,这在蒙古学中还有很多空白,苏和决定以蒙古族各部落和群体为切入点,编著《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

然而,部落历史往往又是最难执笔的,因为蒙古族主要部落大多是在“北元”以后形成的,蒙古族退居漠北以后无安定的环境来发展文化,保留的史料很少,只能从明清时期的一些史籍和很少的蒙古文资料中寻找有关蒙古族部落历史的只言片语来寻找线索。为了收集到第一手资料,2010年以来,苏和东到呼伦贝尔,西到阿拉善,走访了60多个旗县的博物馆和档案馆,采访了大量当地熟悉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学者。为了方便采访,苏和花30万元买了越野汽车自驾采访,这对于年逾六旬的他来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寻一把钥匙还原历史

2009年8月,《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后人》出版后,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之一——《蒙古三大部》、丛书之二——《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丛书之三——《蒙古八部》、丛书之四——《卫拉特三大汗国及其后人》相继出版。

在写作过程中,他尽可能将每一个蒙古族部落的历史资料收集全面和完整,再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地去研究、整合和剖析,即使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也要把某一个历史问题或者事件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他说:“只要有一个线索,就相当于一把钥匙,用这把钥匙就能打开一个广阔的空间。”

凭着严谨的求证态度和做学问的认真精神,苏和的著作得到了很多资深史学专家的认可,已经成为畅销书,也成为很多政府部门馈赠的礼品。

目前,他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约稿,正在编写《蒙古历史一百名人》和《影响世界格局的蒙古战役》两部著作。

内蒙古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阿迪雅说:“苏和先生经过多年对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倾心研究,把他的研究成果展现在读者面前,能够起到在广大读者中普及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的作用,为落实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为我们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大区建设做出了贡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