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马儿5000年进化史
谈起马儿5000万年间的进化,我想起几年前我与几个朋友在当地一家马场里第一次见到小马驹时的场景:
远远地看见一个小家伙和母亲在活动场里,小家伙几乎与母亲寸步不离,偶尔在以母亲为圆心,六七米的半径内玩耍、撒欢。出于好奇,我们走过去一探究竟。
这是我第一次见小马驹,然而这也是我那次马场之行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细长的美腿,娇小的身材,像极了四条腿的长板凳,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在从小就见过许多动物的我看来,窄窄的胸廓和细长的头颅搭配长长的美腿似乎并不协调,然而细细想来,其实也挺符合当下大多数人的审美观的。
这长腿可不是白长的!显然不是因为什么所谓的黄金比例,其目的只有一个——跑的更快!
谈到跑的更快,就要从5000多万年前的北美大陆说起了,马属动物的共同祖先始祖马就是那里的一员,25cm—45cm的肩高,狐狸般大小,前肢四指着地,后肢三趾着地,有灵活的脊柱和相对较短的头部构成了这种在灌木丛中活动,以嫩叶、果实等为食物的杂食动物。
1500万年后,北美大陆的气候开始变得干燥,森林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茫茫草原。森林的减少使得隐蔽的场所越来越少,环境剧变给马儿的生存出了难题。为了躲避敌害,高速而富有耐力的奔跑逐渐成了草原上最有效避敌的方式,同时食物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由鲜嫩多汁的树叶、果实等转变为缺乏水分、较为干燥的草本植物,进而导致了牙齿的磨损程度增大,那些齿冠较长,研磨效率较高的优势性状得到保留,为了增加对草食的适应,盲肠体积逐渐增大,不断地奔跑和日益高效的消化系统使马儿的体型进一步增大。
同时为了适应较硬的地面并且跑的更快,肢体末端角质层增厚变硬,身体的重量也逐渐向第三掌骨(中间掌骨)集中,第三掌骨更加粗壮,随之而来的是其他掌骨的退化,逐渐离地,最后甚至消失,如今的马儿除了粗壮的第三掌骨外,我们能看到的也就只有第二、第四掌骨的部分遗迹了。
在此后的2000多万年里,为了更加适应草地环境,腿部和牙齿的结构持续优化,第三掌骨更为发达,齿冠更高,臼齿咬合面的皱褶也更加复杂,依次完成了中新马、上新马等阶段的进化,到第四纪更新世才进化为扬首高躯的现代大马。
大约5000年前,人类开始驯化野生马匹,随后分布于世界各区域的野生马匹相继被人类驯化并选育,逐渐形成了当今世界各种用途的优良马种。
但是,并不是所有种类的马都被驯化了,例如自然界中一个家马的近亲——斑马,由于性格暴躁和咬人不松口的怪癖再加上“天生的颈椎病”——脖子僵硬,使我们不能用缰绳对斑马进行良好的操控,即使经验丰富的驯马师,也不愿意轻易尝试驯服斑马,当然,还是有人愿意挑战的,比如这个英国的驯马师。
早期非洲殖民者就曾屡次尝试驯化斑马,后来世界各地也有许多人尝试驯服斑马作为役用马,但目前为止被驯化可以骑乘的斑马数量也不超过百匹,不得不让人感叹,斑马果然是个任性的家伙啊!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孔德来 国马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