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旅游> 热点新闻

古老神奇的额济纳河

2015-11-04 14:09:50 | 来源: 草原文化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古时的额济纳河水草丰美,宜农宜牧,是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一片绿洲,也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通往漠北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额济纳河是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荒漠区的内流河。它发源于祁连山山脉,全长821公里,南北流向,流域面积14.29万平方公里。额济纳河上游分东西两支,东支为干流,称黑河;西支源于陶勒寺,名北大河、临水河。黑河与北大河在甘肃省金塔县鼎新地方汇合后,向北流入内蒙古境内,称之为额济纳河。向北流150公里至狼心山后,又分为东河(额木纳河)和西河(穆仁河)。东河向北分8条支流,呈扇形注入东居延海(苏泊淖尔);西河向北分5条支流,注入西居延海(嘎顺淖尔)。  额济纳河因四面环山,远离海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很难到达。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少雨,蒸发量大,多大风扬沙天气。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温差较大,光照充足。  额济纳河属于季节性河流,河水源于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雨季洪水和泉水,每年随季节的变化有两次大水。第一次是3~ 4月的冰雪融水,称为春汛;第二次是9~ 10月的降雨洪水,称为秋汛。

  历史上,由于额济纳河水量丰沛,沿河两岸及居延海周边,林茂草丰,无数黄鸭、麻鸭、大雁、天鹅和不知名的鸟类,春来秋往,栖息繁衍;水中的鲫鱼、鲤鱼、鳕鱼游跃嬉戏,波荡影皱。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来水逐渐减少,致使林草干枯,荒漠化程度加重。现经过治理,自然环境又呈现好转趋势。  古时的额济纳河水草丰美,宜农宜牧,是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一片绿洲,也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通往漠北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汉朝曾于此设立居延塞,置居延都尉以守卫;隋唐时,突厥民族在此放牧游猎;宋辽金夏时,西夏王朝建筑了黑水城,使这里一度成为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蒙古国时,蒙古铁骑多次沿河进军西夏;元朝于此设立了亦集乃路;明朝时,北元军为夺取这一流域的控制权与明军多次展开血战。  额济纳绿洲是由额济纳河水滋润而生存的,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绿色宝库,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这里一片片粗壮高大的胡杨林枝繁叶茂,粗糙的表皮表明了它抗沙斗寒所付出的代价,旁逸斜出的枝杈,遮天蔽日,庇护着周围牧草的生长;一墩墩柽柳随风起伏;一棵棵沙枣树,迎风摇曳,枝上挂满了果实,散发出扑鼻的浓香;绿荫中点缀着蒙古包及牧舍,山羊成群,驼铃声声,渠水悠悠,凉风习习,一派田园牧歌景色。  额济纳绿洲还保留着灿烂的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20世纪两次出土的居延汉简,轰动了中外史学界,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一大奇迹。傲然屹立在沙丘上的西夏古城哈拉浩特,历经近千年风吹沙打而不倒,向人们述说着昔日西夏文化的发达与繁荣。中国货币史上出现最早的纸币就在这里出土.200多张“中统元宝交钞”和“至元通行宝钞”使中外学者多次把目光投向这里。绿洲的主人土尔扈特蒙古部的先人,在清乾隆年间历尽艰险,从伏尔加河下游万里回归祖国的壮举,至今激荡着人们的爱国之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