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文化> 热点新闻

“草原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通辽

2015-10-19 10:17:49 | 来源: 通辽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通辽市重要的交通位置使其成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贸易和对外交往的重要区,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刘忱郝维彬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临吉林省,南接辽宁省,西面与赤峰市相接,西北和锡林郭勒盟相连,自古就是连接东北、华北地区的交通要冲,是北方少数民族成长、壮大的舞台。有史以来,通辽市就是牧业经济地区,是内蒙古东部区贸易的集散地,通辽市所生产的牲畜、皮张、硝碱等都是通过草原“商路”运往世界各地的;通辽地区也是外来商品的重要输入地,当地居民所需的生活用品,也是通过草原“商路”输送进来的。通辽市重要的交通位置使其成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贸易和对外交往的重要区,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一、通辽市“草原丝绸之路”的种类

据目前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显示,通辽地区的古代“商路”(也称“草原丝绸之路”)主要有六种:即一般商路、贡道、茶路、盐路及鹰路及水路运输。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古代商路”时尔共存,时尔缺少一、二种,但是,它们都与我国古代己知的“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相衔接,是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一般商道

一般商道,是指一般生活用品的输入通道,也是通辽地区土特产品的输出通道。它与“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联系最为紧密,因此,是通辽地区“草原丝绸之路”的主要部分。

(二)贡道

贡道,是历史上各朝代的附属国及附属地区向其宗主国、朝庭纳贡的通道。“贡道”在通辽地区以辽代和明代、清代最为兴盛。由于契丹兴起于通辽地区,这里成为契丹族所建大辽国的政治中心。当时的西域、中亚诸国及周边弱小民族都向大辽国朝贡,朝贡的时间、规模均已形成定制,周边地区如东北的高丽、中原的北宋、南唐、石晋等都向辽朝纳贡。中亚的大食国、新疆的和阗、龟滋等地都向大辽国纳贡。

在元、明、清三代,“贡道”也未曾中断。元代初期,通辽地区是东道诸王的分封地,东道诸王要向元大都(北京)、元上都纳贡;明代时期,居住在通辽地区的兀良哈蒙古向明朝廷(北京)纳贡。每次都有几千或上万匹马输入朝廷。特别是清代,清政府为哲盟四部十旗规定了“贡道”路线,科尔沁部各旗必须走喜峰口路进京,朝贡规模也是空前的,各朝代的朝贡物品汇集到朝庭后,堆积如山,有相当一部分被朝廷赏赐给附属国或其它各民族,再进入“丝绸之路”流入世界各地。因此,贡道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朝贡过程中,附属国或附属民族往往将当地特产奉送于朝庭,朝庭再以金银珠宝、布匹等回赐,表面看是地方或附属国向朝庭的臣服之举,实际上也是一种物质交换,是一种互通有无的贸易交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贡道也是商道,通辽地区的贡道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三)茶路

茶路,这里专指古代向通辽地区运输茶叶的通道。古代通辽地区各少数民族均喜欢喝茶,所喝茶叶多是砖茶,一些王爷贵族也喝一些名贵茶叶。因为本地区不产茶叶,必须从茶产地输入,一些名贵茶叶要从福建地区经陆路或水路运送到营口再转运到通辽地区。因此,茶路也是通辽地区在辽、金、元、明、清各朝代的一条特殊商路。

(四)盐道

通辽地区不产食盐,盐又是生活必需品。以清代为例,盐道主要有两条:

1、南盐(海盐)运输通道:当时科左中旗东部和南部居民主要吃南盐,南盐运输通道是从营口→叶茂台→新民→到小库伦(今库伦镇)一线。再由小库伦销往通辽各地。

2、湖盐(锡盟东乌旗“客吉淖尔”盐)运输通道:这是一条陆路盐道,主要路线是:从额吉淖尔(锡盟东乌旗母亲湖,东南行)→经王盖庙(今乌拉盖)→林东(巴林左旗)→天山(阿鲁科尔沁旗)→到开鲁。再由开鲁销往周边各村屯。(待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