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儿女> 草原骄子

邢彩霞:草原上的南丁格尔

2015-10-15 13:47:52 |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9月25日下午,自治区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邢彩霞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内蒙古人民会堂隆重举行。十几天下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救援医疗队救治受伤者占内蒙古赴川11个医疗队总救治人数的1/3以上。

9月25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邢彩霞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内蒙古人民会堂隆重举行。

几天前,邢彩霞与全国其他4位获奖者一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南丁格尔奖章。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评价说,她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被草原人民誉为北国的萨日朗花,吉祥的守护女神……

北国的萨日朗花,盛开在草原上,娇艳欲滴,火红热情。此时的邢彩霞,身着一袭红色套装,娓娓讲述那穿越时空的温暖情怀。

35年的护理生涯,一如既往的勇敢担当。当“非典”疫情突发时,她毅然冲进没有硝烟的战场,舍生忘死,无惧艰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她主动请缨,挺起脊梁。为改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护理工作状况,她自我锤炼、不断超越;为提升全区医疗护理工作水平,她奔走基层,永不停歇。这位草原上的南丁格尔,用大爱为祖国北疆健康事业涂上一抹灿烂色彩。

超越——

和自己较劲的人生

“用真诚的爱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198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年轻的邢彩霞身着洁白的护士服,庄严宣誓。那一年,她22岁。

手术室的护理前辈们很快发现,这位来自托克托县普通农村家庭的年轻护士,虽然待人接物礼貌和善,但对待学习和工作却认真得有些“轴”。一台手术下来,别的护士早已累得爬不起来,她却在角落里捧起书本;当深夜无事别的人早已徜徉在甜美梦乡,她却在值班室学习到很晚很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防护措施不到位,手术室接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别的护士多少有些为难或避之不及,邢彩霞却主动向护士长申请,凡有这样的患者就安排她来与医生配合手术。

不久,一篇名为《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的论文在《护士进修杂志》发表,邢彩霞也成为医院第一位因写论文而受邀参加全国护理学术会议的手术室护士。而根据这篇论文形成的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流程,作为医院手术室管理制度沿用至今。

凭着一股子“轴”劲儿,邢彩霞在当年护理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考取了大专和本科学历,并成为手术室最优秀的护士之一。医院陆续开展肾移植、肝移植等高精尖新技术、新业务,她都是第一个配合手术的护士。为确保患者的绝对安全,她每次都查阅海量的资料并不断练习,甚至连续几天都在手术室度过。

“轴”劲儿一上来,平日亲切和蔼的她就像变了个人。一次,普外科一位大夫刷手后,手术衣有点湿。他认为不影响正常手术,邢彩霞却毫不客气地说:“对不起,为了病人,我们要严格按规范操作。您的衣服湿了,需要更换后重新刷手。”大夫瞅瞅她不予理睬,邢彩霞急了,严厉地说:“现在我给您两个选择,一是去换衣服,二是不换衣服就签字。如果病人出现感染,您自行负责。”大夫听后,最终更换了衣服。

一次夜班,邢彩霞和护士小邵配合医生刚刚开始一台开颅探查手术,耳边就响起急促的敲门声。一位患者被值班医生用纱布堵着胸部伤口推了进来,邢彩霞立即让小邵下台,准备第二台手术。没想到这时,一位滞产的产妇又被助产士用纱布堵着露出的胎头推进手术室。3台手术,4条人命,刻不容缓。邢彩霞没慌,而是对小邵说:“你去准备剖宫产,告诉医生,局麻,我来管这两台。”惊心动魄的3小时后,手术室战役结束,两位患者转危为安,产妇和宝宝也安然入睡。像这样手术扎堆的情况,在邢彩霞的护理生涯里不知经历了多少次。

手术室护士,只有上台时间,没有下台时间,经常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甚至10多个小时。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工作和饮食不规律,使身体倍儿棒的邢彩霞患上胃溃疡。一次,她在配合一台食道癌根治手术时突然眼前一黑,不省人事,等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地上打着吊瓶,医生、护士围成一圈。看她醒来,科主任深深舒了口气:“总算醒了。彩霞,好好休息,你太累了。”后来邢彩霞才知道,当时她已经怀孕了。

勤学苦练,勤奋钻研,执着追求。1994年,邢彩霞成为手术室护士长。2003年她又脱颖而出,竞聘成为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勇气——

危难来临舍我其谁

2003年春天的一个清晨,邢彩霞提着一包生活必需品匆匆走出家门。锁上房门的一瞬间,她怔了怔。“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她想着,脚步却没停,纤细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行人稀少的马路上……

此时,全国抗击“非典”形势非常严峻,呼和浩特是疫情重灾区。正积极组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抗击“非典”战役的邢彩霞接到新的任务,筹建呼和浩特SARS救治中心护理团队。临危受命,容不得她有片刻犹豫,她立即到位住进了SARS救治中心。组织人员梯队、筹建发热门诊、安排布局防控,护理团队很快就有了模样。

组织机构建立起来了,护理人员的心结也要解。当时全国的医护人员感染率很高,一些护士焦虑又恐惧。“我能免于感染吗?”有些人甚至私下偷偷抹眼泪。此时的邢彩霞成为知心大姐,同护士们分享成功救治的案例,鼓励他们克服心中恐惧,同时一遍遍强化防护培训,让防护流程烂熟于心。

大家心安了,工作做得熟练又出色,SARS救治中心最终实现全体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和100%治愈率的高目标。

抗击“非典”的那段时间,邢彩霞的独生女儿正准备高考。身为呼和浩特市卫生防疫站防疫科主任的丈夫,担任着重要的流调任务无法分身。按当时政策,夫妻双方一方在前线的,另一方可以选择不上前线。但肩负重任的邢彩霞顾不了那么多了。她将女儿送到妹妹家,投身抗击“非典”战役,直到女儿高考结束也没能见上一面。

春去秋来,又一次考验在邢彩霞知天命那年到来。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突如其来,内蒙古紧急成立救援医疗队,医护人员纷纷报名。邢彩霞说:“我多年在手术室工作,抢救伤员经验丰富。关键时刻,我不上谁上?”就这样,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救援医疗队副队长,驰援四川。

灾区余震不断,山体滑坡,路毁桥损,大雨滂沱。救援医疗队在北川中学的操场搭起帐篷,救治和转运伤员,同时还深入周边10多个乡村巡诊。

一天深夜,接到求救的医疗队来到北川县陈家坝乡小湖村。两岁半的吴啸川呼吸困难、精神恍惚,医疗专家检查后诊断为急性咽喉炎。病情来势凶猛,必须立即采取措施。紧要关头,在昏暗的手电筒光照下,邢彩霞以过硬的技术在小啸川微细的血管上建起了静脉留置针通道。药液一滴一滴流入小啸川体内,孩子的病情慢慢趋于稳定,队员们终于松了口气。

亲历了灾难的残酷,生命的脆弱,许多队员都产生了不适心理,细心的邢彩霞成了大家的主心骨。“当时余震不断,汽车行进在山路上,恐惧占据了我的心灵。坐在我旁边的邢老师安慰我,别怕,你看我老太太还在,你们都跟好我,没事儿的。”深入灾区一线的护士张凤联回忆,当时她的心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十几天下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救援医疗队救治受伤者占内蒙古赴川11个医疗队总救治人数的1/3以上。

这次赴川,邢彩霞没有告知年迈的父母。老两口得知后,担心女儿安危的老父亲掉泪了。从那以后,父母便养成了每天读报、看电视新闻的习惯。一旦哪儿有突发事件,他们就会立即打电话给女儿,看她是不是又“冲”上去了。

大爱——

健康使命重任担当

一直以来,内蒙古的医疗卫生水平和发达地区存有差距。作为自治区龙头医院的一员,邢彩霞自觉担负起提升全区医疗护理水平、为草原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重任。

1992年8月的一天,她刚配合医生完成1例手术就被医务科派到一家旗县医院解决一件棘手事。几个月来,几乎每例在这里做过手术的患者都发生了切口感染。医院已先后邀请来3名大医院的手术室护士长或护士,问题却没能解决。

邢彩霞仔细查看手术室,询问手术、消毒的每个细节,最终锁定原因,原来是灭菌后的敷料没有烘干。采纳她提出的整改意见后,这家医院再没有出现过术后感染事件。后来,院长感慨地说:“邢老师啊,是你把我们医院给救活啦。”

这件事给邢彩霞留下深刻印象,她觉得,基层医护人员的业务培养已迫在眉睫。在2009年开始主持医院护理部工作后,她举办了多次有100多家基层医院参加的全区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培训班,开展护理技能比武。多年来,邢彩霞的足迹踏遍了自治区12个盟市数不清的苏木乡镇,经她带教培训过的基层护理人员就有1000多名。他们散布草原深处,成为提升基层护理水平的闪亮“种子”。

2014年10月,一位蒙古族老大爷来医院就诊。由于语言不通,问路遇到困难。邢彩霞看到眼里,一边帮助老人联系医生,一边有了新念头。不到一个月,医院办起来了蒙语角,由蒙汉兼通的护理人员带头,号召全体护理人员学习简单的蒙语。一个小小的举动,给牧民就医带来了极大方便。

不断创新进取,不断超越自我,邢彩霞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护理学科带头人。在她的带动下,医院于2011年开始申报护理科研课题,填补了该院护理领域科研立项的空白。

今天,世界范围内的护理学科,专科护理技术与细化基础护理齐头并进。邢彩霞又在自治区率先建立了独立的PICC、糖尿病健康教育、伤口造口护理专科门诊。以往只有医生出门诊,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护士也能独立坐诊为患者解决问题,给患者带来了更细致入微的关爱。

“我这个人从小到大就是这样,我所选择的,我所决定的,我就要把它认认真真做好。”手捧南丁格尔奖章的邢彩霞说道。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