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草原信仰与宗教之旅给你一片纯净的天空。
经过了千百年的积累与沉淀,退去了曾经的繁华与喧嚣,湛蓝的天空下,走在鄂温克大地上,你会因为草原的旷野与静谧感到无限的欣喜与自在。
草原上的人们虔诚而淳朴,他们相信只要诚心做事,善意做人便可保佑一生平安。
草原深处,一座座敖包、一处处宫宇寺庙幽远而静谧,神圣而和谐,请随我一同踏上鄂温克草原信仰与宗教之旅,沉淀过去,洗涤心灵,向往未来。
曾经的文化中心——呼和庙
呼和庙(青庙之意、青砖寺)坐落在巴彦托海镇,始建于清朝,属藏传佛教喇嘛庙。呼和庙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包括外围绿化、休闲场所,总占地1000余亩,内有三层楼阁藏汉结合式大雄宝殿,包括大经堂、佛殿;此外还有院墙、山门、天王殿、呼和庙接待处(临时僧舍)、备料库房等附属设施。
1784年,索伦左翼旗在巴彦托海镇建成了呼和庙,该寺便成为索伦左翼旗的重要场所。1802年(嘉庆七年),嘉庆皇帝亲笔赐名广慧寺(牌匾用蒙、藏、满、汉四种文字书写)。1803年,居住图库连诺尔(今海拉尔南2公里处)的敖拉氏范恰布后人倭格精额和郭博勒氏奎苏的后人泰庆阿迁移至寺庙两侧,成为巴彦托海镇最早的居民。一直到建国前,呼和庙是巴彦托海镇地理、商业、文化、政治的中心,整个镇的布局是围绕寺庙展开分布的。1931年,九世班禅确吉尼玛曾到该寺坐堂念经。据老喇嘛介绍,当时牧民捐献给庙里的牛羊达数千头只,盛况空前。1945年,该寺曾被战火毁坏,文革前后被拆毁。
随着巴彦托海镇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广大索伦部后人、宗教信仰人士和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恢复广慧寺,弘扬民族文化。20世纪80年代至今,社会各界先后多次呼吁、申报复建呼和庙,旗、镇两级人大代表也联合提出了恢复兴建的议案。2006年9月3日,根据鄂温克旗人民政府的申报,以及市宗教事务局审核和上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批准复建鄂温克旗呼和庙。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呼和庙。
祈求平安幸福——锡尼河庙
锡尼河庙坐落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东苏木境内,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这里都要举办大型的庙会。届时,周边布里亚特蒙古族人都会身着节日的盛装,带上丰盛的食物,骑着马或乘座马爬犁、骆驼爬犁,来到寺庙敬香朝拜,祈祷平安幸福。
每年正月十五,虽然立春已过,但这里气温仍在零下30℃左右。早上8时许,锡尼河庙便会聚集许多前来朝拜的信徒或是带着期望的人们。寺庙坐北朝南,圆木柱搭起的门厅上开着两扇红颜色的木板门,朝拜的人们排着队由左门进入寺庙大厅。大厅正北有一排佛龛,约有十几尊佛像依次排列着,佛龛上点着自制的油灯、香火,厅内正中有两排座凳,地下铺有地毯,20多位喇嘛身披紫红色袈裟端坐,手数念珠,诵读经文,朝拜的人们一脸的虔诚与肃穆,在一尊尊佛像前从左至右一一敬拜,并献上哈达、钱币。人人脱帽肃立厅内,喇嘛抑扬顿挫的诵经声此起彼伏,每个人的脸上都显现出虔诚。然后,对着诸佛像行顶礼三次。之后,将哈达或钱币等敬奉给寺庙。
按照习俗,朝拜的人们冒着严寒先沿寺庙绕行三圈,然后再围绕寺庙外围绕行三圈。一般情况下,绕行两个三圈后已近中午,人们便到附近的牧户或喇嘛住所聚餐,但不会饮酒。庙会一般持续到下午15时许结束。
天下第一敖包——巴彦呼硕
天下第一敖包位于鄂温克旗锡尼河西苏木巴彦呼硕嘎查,距离鄂温克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托海镇30公里,距离呼伦贝尔市(政府所在地海拉尔区)39公里,是鄂温克草原上最大的官祭敖包,是内蒙古草原旅游线路的重要景点之一。
据传,巴彦呼硕敖包是呼伦贝尔草原上最古老的敖包,“巴彦呼硕”是蒙古语,意为富饶的山岗。巴彦呼硕因天下第一敖包——巴彦呼硕敖包闻名于世,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草原上的人们》的外景地就在这里。大家耳熟能详的影片主题歌《敖包相会》也正是从巴彦呼硕敖包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鄂温克草原背倚古老神秘的巴彦呼硕敖包,俯瞰波光粼粼的伊敏河,背山朝水,沾满了蓝天碧水的灵气,越发显得神奇。半个世纪在弹指间流过,人们或许淡忘了影片的情节和人物,但《敖包相会》仍在广泛传唱着,“十五的月亮”依旧升起。为了纪念鄂温克草原上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为了纪念鄂温克草原上土生土长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先生,也为了印证敖包文化从这里扬名,旗政府请《草原上的人们》小说原著作者玛拉沁夫老先生题写了“天下第一敖包”刻在了石碑上。
每年的农历5月13日,都会在这里举行由喇嘛主持的敖包祭祀活动。12月份,在敖包山下举行冬季那达慕。那达慕上不仅有雪地赛马、雪地赛骆驼等竞技项目,还会有马拉雪橇、雪地布龙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娱乐参与项目。
(玲丽 04708814450/1864705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