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老式的蒸汽机车拉响汽笛,缓缓驶进乌拉盖草原,这里是电影《狼图腾》的拍摄地。“太美了,如诗如画。”刚走下呼和浩特至锡林浩特旅游专列的王女士感叹。夏天,内蒙古迎来了旅游旺季,绿毯般的大草原迎来四方宾朋。
浓郁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历史古迹、壮美的自然风光,内蒙古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自治区今年制定《创建自治区品牌旅游景区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在草原文化的金碗里找故事、挖内涵,让文化渗入旅游产业的每个环节,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休闲基地。
7月11日,含有那达慕、蒙古包、马头琴等文化元素的新版《千古马颂》上演。内蒙古通过文艺、旅游、科技等手段开发文化资源,催生出一批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以民族历史文化为主题,重点打造成吉思汗、红山文化、科尔沁文化、走西口、狼图腾等景区;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重点打造大兴安岭、额尔古纳界河、巴丹吉林沙漠等线路;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河套文化节等100多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相继推出。
搭建蒙古包对于巴特朝格图来说轻车熟路,他现在经营的“巴特游牧人家”,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海拉图嘎查(行政村)小有名气。他家的蒙古包从2010年的3顶,发展到现在的10顶。仅牧户游一项,家庭年收入就净增12万元。
鄂伦春自治旗古里乡,去年成立了一支民族文化艺术团,半年就演出了20场,深受游客欢迎。“我们不仅要让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下去,而且要为鄂伦春族创造更多财富。”旗委书记吕建伟表示。
7月的大草原,马头琴声悠扬,白云绿草牛羊。来自北京、大连、秦皇岛的8列旅游专列开进阿尔山景区。如今,在自治区12个盟市中,城市近郊型、景区依托型、古镇村落型、传统民俗型等多类型的乡村旅游竞相推出。作为自治区经济新增长点的旅游业,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增长分别超过10%和20%。2014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达1800多亿元,占自治区GDP的1/10。
到锡林郭勒草原,要去看《千古马颂》;到包头达茂旗,要去体验游牧文化的原始味道;到满洲里,要去欣赏风情歌舞,喝伏特加,再吃一块大列巴。内蒙古的特色文化和旅游,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过去来内蒙古旅游,看草原,吃羊肉。现在来草原,还能带回人偶、马头琴优盘、手机壳等特色纪念品。”福建游客张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