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歌甜舞美黄土风情醉草原
在路遥影响力巨大的著作《平凡的世界》里,曾经几度提到吉尔吉斯斯坦这个国家的名字,一次是写到了吉尔吉斯斯坦著名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巅峰之作《白轮船》,另一次就是孙少平和田晓霞一起吟唱吉尔吉斯斯坦民歌《神仙挡不住人想人》,当时阅读这里,曾非常惊诧,因为山西有一首民歌叫《难活不过人想人》,在遥远的中亚国度,他们民歌怎么能如同山西的民歌一般直白、热烈?那里的歌舞文化究竟是何模样?
多年后,当山西品牌丝路行的步履即将踏上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土,所有的一切都将揭开谜底。这当然不仅仅是一次商务活动,更是一次深远的文化交流,在领略当地文化艺术的同时,山西的民歌、舞蹈都将随着这一趟行程而走进那片草原天堂之国。
A 天山山脉对视太行山脉
深情唱出最美民歌
吉尔吉斯意为“草原上的游牧民”。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天山山脉上的国家,草原民族骁勇善战,音乐却温情无比,因为生活在如此美丽的山区草原,心胸自然开阔,充满向上积极的精神,体现在音乐上就是很阳光、很有活力、很富感情。
与之相对应,在中国的太行山脉生活着同样乐观、活力的山西人民,和吉尔吉斯斯坦人民一样,这里的人喜欢在耕作时候唱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击壤歌》),相传是尧时的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在山西地区的古老民歌。这些民歌,或歌咏劳动生活,或倾诉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有不少是反映婚姻或爱情生活的。总之,民歌成为山西人表达情绪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工具。
山西人好歌,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山西的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山西民歌的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经过许多音乐工作者的艰苦挖掘整理,《走西口》《看秧歌》《绣荷包》《想亲亲》等民歌广为流传。
说到生动,吉尔吉斯斯坦的民歌似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年,不少研究音乐的学者发现,吉尔吉斯斯坦的民歌和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的“花儿”民歌渊源颇深,“花儿”民歌与丝绸之路以及中亚回族的关联已被证实,与新疆毗邻的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地区也位于丝绸之路,因此也与“花儿”也有了一些关联。
吉尔吉斯斯坦的老人很多都会唱“花儿”,“羊毛挂在线杆上,即使捻成个线哩?带妹子阿在远路上,几时见上个面哩”“樱桃好吃树难栽,树树底下渗出个水来;心儿里有话口难开,少年给我带上话来。”“天上么星星一溜溜,你吧那个中星认下;咱们两个团圆下,你把那个日子记下。”这些歌词与山西的民歌何其下相似?简直与《牧羊山歌》《樱桃好吃树难栽》的唱词如出一辙。
这可否理解为相隔千里的两座大山之间的深情对唱?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向往美好,那些最淳朴的情感也将随着歌声飘向远方!
B 史诗吟唱遇上三晋鼓书说的和唱的一样美
除了民歌,吉尔吉斯斯坦还有一门演唱艺术最深入人心——史诗吟唱。它是吉尔吉斯游牧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几个世纪以来,经过艺人的口传心授,一直保留至今。史诗吟唱是一门把歌唱、表演、即兴发挥和作曲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这种表演一般是在宗教节日、私人喜庆、节令典礼或国家节日期间举行。这一传统在当今吉尔吉斯斯坦的北部和南部最为活跃。
吉尔吉斯史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蕴含的哲学思想,它又是一部有着社会、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口传百科全书。每一部史诗都有其独特的主题、韵律和吟唱风格。
表演说唱的行吟艺人叫阿肯,阿肯弹唱有两种形式:一是阿肯怀抱冬不拉自弹自唱,这种弹唱多是演唱传统的叙事长诗和民歌;二是对唱,有两人对唱,也有多人对唱。对唱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具有赛歌的性质,把雄辩和唱诗结合在一起,既富生活气息,又生动活泼。所唱的内容大致可分为颂歌、哀怨歌、情歌、习俗歌、诙谐歌五大类。
非常巧合的是,山西也有类似的说唱艺术形式——鼓书。虽然鼓书属于曲艺的一种,不是歌唱的一种,但它和史诗吟唱的确有类似之处。史书记载,鼓书一面世,便以其曲牌热闹红火、唱腔激扬优美、板式丰富精彩,并且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节奏明快,上下句对称,表现手法灵活多变等特点深深打动观众。与鼓书相类似的,山西各地还有山西道情、翼城琴书、武乡琴书、沁县三弦调、河津评书等等其他的说唱艺术形式。
风的吟唱、鸟的诉说,无论是在茫茫草原还是漫漫黄土高原,都幻化出各地人民心里最美好的样子,说也好、唱也罢,都是上天的恩赐!
C 边疆风情迎来黄土质朴肆意舞出生活之美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造就了吉尔吉斯斯坦舞蹈别具特色的美,通俗点说,它既有新疆舞蹈的优美活泼,又有俄罗斯舞蹈的热烈奔放,民族特色十足。
在很多重要的节庆场合,当地人都喜欢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些舞蹈里常有快跑、跳跃、快速旋转等剧烈的动作,同时步伐轻快灵巧,代入感很强。
草原上的舞蹈风姿翩翩,黄土高原上的舞蹈同样动人心魄。
历史上,山西人就有好舞的记载,而山西舞蹈真正开始蜚声国际则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7年,被誉为“黄河派”歌舞艺术开山之作的山西大型民歌舞蹈《黄河儿女情》由山西省歌舞剧院的前身隆重推出,与后期相继推出的民俗系列舞蹈《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并称为“黄河三部曲”。自“三黄”以淳朴、清新的格调步入舞坛后,一股黄河潮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地涌动、激荡着亿万人民的心。
当悠扬的唢呐声、鼓乐声响起,当舞台上出现的一群群婆姨一个个汉,带着浓浓的“乡土情结”,哼唱着悠悠的“原始牧歌”,沉浸在与世无争的“桃花源”里,周而复始地讲着黄河古老传说的时候;当舞蹈家把具有突出的动作造型、夸张的面部表情、有趣的故事构成,以及命名为“三美”(土美、丑美、怪美)“三风”(民族风格、民间风韵、时代风)的舞蹈一次又一次地推到观众面前的时候,黄河歌舞的魅力也洋溢而出。
哪里的土地不壮美,哪里的人儿不多情,哪里的舞蹈不醉心?这都是生活酿造出的美好,无论你生活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