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儿女> 草原骄子

草原之子玛拉沁夫

2015-08-07 16:10:57 | 来源: 正北方 | 作者: 晓梅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他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被老舍誉为“文坛千里马”。玛拉沁夫以小说闻名于世,又是散文家、电影剧作家和歌词作家,文学界老前辈老舍曾称他为“文坛千里马”。草原赋予玛拉沁夫方刚血性和细腻的情感,他始终背负民族的重托,用笔表达出对草原、民族的挚爱,草原、游牧文化始终牵动着他的心。

敖包是蒙古族人民心目中神的象征,也是牧民行路的标志。如果没有《敖包相会》这首歌曲,敖包无论如何也不会与爱情沾上边,因为蒙古人到敖包相会主要是祭敖包。如今,这首人人都能唱的《敖包相会》,成为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表达方式。

1951年,玛拉沁夫写了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后被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敖包相会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也是插曲《敖包相会》男女对唱的镜头。玛拉沁夫将插曲的歌词写好后,交给编剧海默磋商,又拿给影片作曲著名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通福在东蒙民歌《韩秀英》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一首抒情优美的《敖包相会》曲谱就这样问世了。(晓梅)

报道“草原英雄小姐妹”

1964年的《人民日报》上,玛拉沁夫曾发表了整版的报告文学《最鲜艳的花朵——记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将龙梅和玉荣的感人事迹报道给全国人民。

玛拉沁夫当时在白云鄂博,听说了龙梅和玉荣的事迹,就专程去采访了已经转到呼和浩特市的医院进行治疗的姐妹俩,当时两人还不会说汉语,他就用蒙古语和她们交谈。为了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他既没有表明身份,也没有做笔记,只是一起聊天。

龙梅和玉荣在夜晚的暴风雪中专注于护羊,对于走过的路程也只能记住大概。为此,玛拉沁夫根据小姐妹的描述,和她们的哥哥一起,亲自走了一趟当时的路线。此后,玛拉沁夫又相继访问了龙梅和玉荣的亲人,终成此篇。(晓梅)

青创会上与周总理交谈

1956年春天,26岁的玛拉沁夫从草原来到北京参加青创会。那一次他面对面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交谈。以下是玛拉沁夫记述的交谈内容:

刚见面周总理握着我的手问:“哎,玛拉沁夫,你汉语怎么讲得这么好啊?”我说:“我年纪小就参加革命,一直跟汉族同志在一起……”周总理让我跟他坐在沙发上,继续刚才的话题:“你学会汉语很好啊,不但可以与汉族同志进行交流,而且也可以通过汉语与其他少数民族进行交流,甚至可以进行国际交流,所以我主张少数民族同志要学会、学好汉语。”

我不停地点头说“是”。

总理话锋一转,提高声音又说:“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同志,要学会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这样做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流,更重要的是表达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只有互相尊重,才能真正团结,团结搞好了才能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国家。”

总理了解了我深入生活的情况后,便关心地问起到草原下基层时是走路还是骑马。我回答说,牧区新来的干部一到位,就发给240元钱,叫我们自己去买乘骑。草原太辽阔,靠走路,误事。总理一听,高兴地笑着说:“对,对,马跑总是比人走快嘛!”说得我也第一次轻松地笑了…… (明江)

《茫茫的草原》

为何无缘茅盾文学奖

茅盾先生在1962年著专文评论玛拉沁夫的作品,认为:“玛拉沁夫富有生活的积累,同时他又富于诗人的气质,这成就了他的作品的风格——自在而清丽。”

玛拉沁夫凭借《茫茫的草原》获得了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长篇小说奖后,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日等10多种文字,还曾出国参加过多次国际文学讨论会或作家会议。

但是作为茅盾先生称赞过的作家,为何与茅盾文学奖无缘呢?玛拉沁夫说,事实上这部作品在评奖中已经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提名”,最后不得不退出评奖之列的更深层次原因是,当时的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是玛拉沁夫,按照参评要求,作为评委如果要参评自己的作品,必须退出评委会。玛拉沁夫为顾全大局,《茫茫的草原》退出了参评之列。另一评委刘白羽,则在退出评委后,其作品《第二个太阳》摘取茅盾文学奖桂冠。

 

 

   上一页   1   2   3   4   5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