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放马,生产、生活,草原上的牧民,世代这样过着日子。如今,他们拿起相机,对着蓝天白云、绿草野花,对着平凡的日子中普通的日升日落,对着四季轮回、万物之灵,按下快门,用镜头守望家园,为人们呈现出一幅幅大美草原、生态草原的绝美画面。
草原上的勒勒车(摄影:郑思林)
那其格的守望
草原的夏天亮得早,早晨四点半,天刚破晓,东方已是霞光一片。
在位于锡林郭勒东部的西乌珠穆沁旗(以下简称西乌旗),车子一路向着草原深处行进,约摸六点半,那其格家飘香的奶茶已经端上了桌,迎接着来自远方的客人。那其格家的客厅,照片是亮眼的装饰。最大的一幅是全家福,身着蒙古族传统服饰,三世同堂,背景是蓝天下的大草原,那其格盈盈笑着,她是这家的儿媳妇,上有公婆,下有孩子。
锡林郭勒草原上放牧的牛群(摄影:郑思林)
一侧的几案上摆着那其格的获奖作品、证书和奖杯。在去年举行的“草原情·牧民心中的梦”牧民摄影大赛中,那其格的作品《守望》荣获银奖。那是一个傍晚,那其格带着家里的牧羊犬,赶羊群入圈,当牧羊犬停下来的时候,她按下了快门。夜幕徐降,草原上羊群与大狗的影子遥遥相望,羊群熠熠闪光的眼睛,点亮了这个傍晚。
“我没想到会成为作品。”那其格用蒙语羞涩地说着,脸上挂着淳朴的笑。这张照片只是那其格镜头下普通的一张。平日里,那其格挺忙,一家人的饮食,都靠她亲手去做。每天天还没亮,那其格就起床,挤完牛奶,然后回家烧奶茶,准备一家人的早餐。忙碌的日常生活之外,她喜欢摄影。“我就是拍牧区的生产、生活,因为走不了太远,拍的大多是家跟前的。”小时候,因为眼馋别人的照相机,念叨几次之后,父亲给那其格买了个小相机,随后又买了带闪光灯的胶片机。拍照,等待胶片冲洗,成了那其格的期待。后来父亲去世,那其格出嫁,拍照慢慢变少了。
如今,孩子大了,有了点空余时间,那其格又重新拿起了相机。西乌旗成立摄影协会之后,那其格报了名。“通过培训,我开始关注光线,一早一晚老在注意光线的变化,光线好的时候,我就会背着相机去拍拍。”不久前,东乌旗摄影协会办牧民摄影培训班,听到消息,那其格毫不犹豫地去参加。听完老师的摄影课,牧民们现场拍、现场评,那其格一幅马的照片,获得了一等奖。
“即使没有这些摄影比赛,我也愿意好好学摄影,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记录下来。”那其格一边用劳动创造生活,一边用镜头记录生活。一侧,女儿正摆弄着妈妈的相机。在妈妈的镜头里,女儿也是主角之一。虽然不会讲汉语,小姑娘一直挂着笑,指着家里的照片,告诉记者哪个是自己的小时候。
毕力格等你来
春红、夏绿、金秋、银冬,来到位于西乌旗半拉山景区的辉苏哈都牧民之家,蒙古包内的摄影作品,展示着这片大草原的多姿风光。摄影作品的作者毕力格,每年夏天6-8月,会在半拉山风景区以北扎起蒙古包,经营这个牧民之家。
蒙古包外的牧民孩子(摄影:郑思林)
在接触摄影之前,毕力格是个地地道道的草原牧人。8年前,因为去东乌旗参加那达慕大会,毕力格用一个1000多元钱买的卡片机拍下了几张照片,同行的朋友都讶异地表示照片拍得不错,这给毕力格不小的自信。“之前都是在瞎拍,正式拍还是近两年才开始的。”毕力格说的瞎拍,是在西乌旗摄影协会成立之前,那时候,他只是单纯地爱好摄影,并不懂技巧。后来,参加过两次专业的摄影培训之后,毕力格开始琢磨草原的四季风光,早晚光线,拍摄角度及技巧,还专门购买了一部佳能相机。
在毕力格的手机上,储存着不少自己的作品。有时,他会将这些照片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牧区的风光,牧民的生活。“每个季节都很美,尤其是冬天,你看这一组冬天里的白马,我特别喜欢。”毕力格指着自己的一幅作品自豪地说。照片上,呈现的是银装素裹的草原上奔马过河、草原驯马的动态画面,美轮美奂。
照片传递着草原之美,游人纷至沓来。两年前,毕力格开始在夏天旅游旺季经营起牧民之家。“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来到我这里,我会组织他们一起去拍马。”网络让外地的摄影爱好者了解到毕力格,这个热爱摄影的草原牧民。毕力格也会组织大家一起去拍照,发现草原最美的风景。“像奔马过河、蒙古套马、草原驯马,都是很好的摄影题材,最能反映草原的民俗风情,我会给他们提前做好安排,一起去拍摄。”
在毕力格储存的照片里,有一张日本人拍摄的照片。那是作者在上世纪70年代拍摄的,拍的正是半拉山。“那时候的草很好,还有很多树。”毕力格说,现在树明显少了。不过随着近几年发展旅游,生态也越来越好。“这两年,我拍照的时候,常常能拍到狍子,有时候还拍到草原狼。”“这里充满大自然的味道、人的味道、传统的味道,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就在这里。来吧!我们在这里等你们。”毕力格在微信中如此说。
夏天过去,草原一片金黄的时候,毕力格就要搬回几十里以外的家,过起放牧生活。只是别人放牧的时候拿着套马杆,他则常常还要挎着相机。在他看来,自己是专业的牧马人,业余做旅游,爱好则是摄影。
牧民镜头里的梦
西乌旗政协副主席苏亚拉图是西乌旗摄影协会的发起人,也是一位摄影发烧友。
“100多位会员中三分之二是牧区的牧民,他们很希望学习摄影知识。”苏亚拉图说,创立协会时,他就号召牧民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生活中最美的一面。他甚至表示,哪怕没有相机,手机也可以。“这些牧民在牧区,容易碰到好的景色,能展现牧民原生态的生活。”
牧民在酿制奶酪(摄影:郑思林)
在那其格家采访时,苏亚拉图一面拍下那其格挤牛奶的照片,一面给不会说汉语的那其格当翻译。“现在,牧民生活好了,在摄影上刚入门,都有拍好片子的愿望,很迫切地希望学习摄影知识。”苏亚拉图说,去年,为建设美丽家园、推进生态文明、共建和谐社会,鼓励牧民拿起相机拍摄家乡身边的事,展现美丽家园、展示新时期牧民的精神面貌和对美好未来的梦想,西乌旗举办了“草原情·牧民心中的梦”牧民摄影大奖赛及作品展览。
“很多人不了解牧民的生活,用镜头记录下来,再通过摄影展、出画册等形式,对草原文化,游牧文化是最好的宣传。”苏亚拉图当初爱上摄影,正是源于对家乡的热爱,对好片子的渴望。“以前组织摄影师来拍,但拍完之后片子不在咱手上,如果能自己拍,发动牧民来拍,既丰富生活,又宣传草原,岂不是更好。”微信名为“倾情草原”的苏亚拉图,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不仅自己爱上了摄影,更号召牧民拿起相机。
不仅是西乌旗,在锡林郭勒盟,摄影是牧区人们记录生活、抒发感情的共同爱好。2013年,锡林郭勒盟政协专门成立了摄影书画院,以摄影、书画为平台,展示锡盟自然生态、人文精神及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弘扬民族文化。2014年,摄影书画院举办了“草原情·心中梦”摄影作品展,以锡林郭勒草原风光、民俗风情、游牧文化、新牧区牧民生产生活为主题,征集了大量牧民摄影作品,让人们通过一幅幅摄影作品,看到了牧民眼中的美丽家园,牧区日新月异的新生活以及牧民世代守望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