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儿女> 草原骄子

草原之子玛拉沁夫

2015-08-07 16:10:57 | 来源: 正北方 | 作者: 晓梅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他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被老舍誉为“文坛千里马”。玛拉沁夫以小说闻名于世,又是散文家、电影剧作家和歌词作家,文学界老前辈老舍曾称他为“文坛千里马”。草原赋予玛拉沁夫方刚血性和细腻的情感,他始终背负民族的重托,用笔表达出对草原、民族的挚爱,草原、游牧文化始终牵动着他的心。

玛拉沁夫 白立新 摄

他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被老舍誉为“文坛千里马”。他作词的歌曲《敖包相会》传唱数十年经久不衰——

“十五的月亮升上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呦嗬……”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敖包相会》,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中的一首插曲,它历经了数十年的风云变幻,直到今天仍然广为传唱,不能不说是一个艺术的奇迹。歌曲的词作者是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草原上的人们》就是根据他的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拍摄的。

玛拉沁夫以小说闻名于世,又是散文家、电影剧作家和歌词作家,文学界老前辈老舍曾称他为“文坛千里马”。玛拉沁夫是一句蒙古族语,它的汉文意思是“草原之子”,他经常用牧人之子的骄傲神态说:“我是内蒙古大草原的儿子。”

 

“用蒙文、蒙语思考,用汉字表达”的独特创作习惯,几乎与玛拉沁夫的创作一直相伴

1930年,玛拉沁夫出生在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旗(现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黑城子村。在少年玛拉沁夫的记忆里,生活是苦难的,穷困在他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就此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5岁那年冬天,读中学的玛拉沁夫在家乡第一次见到了八路军,点燃了玛拉沁夫心中久藏的心愿,他决定参加八路军。

玛拉沁夫加入内蒙古骑兵十一支队,给支队政委乌兰当通信员。1946年初,乌兰觉得玛拉沁夫聪明过人,就把他送到昭乌达盟(今赤峰)的内蒙古自治学院深造。学习结束后,玛拉沁夫被分配到成立不久的内蒙古文工团工作。马背上颠簸战斗的生活,部队所到之处的所见所感,让玛拉沁夫心里有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他尝试着写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件作品——歌词《保卫热河》,反响很好。首战告捷,他对写作的向往一下子被点燃了,从此一发不可收。但是,由于玛拉沁夫从小学习蒙语,常用汉字也写不全,这样的基础用汉文搞创作,难度可想而知。恰好当时部队在辽西一带,这是个蒙汉杂居的地方,汉语书就成了玛拉沁夫的教材。他如饥似渴,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汉文字和汉语言的学习中,昼夜研究攻读,一些不认识、不会写的字,就用蒙文同音标注下来,然后再查字典或向他人请教。为了晚上能看书,他卖掉了战友送的日本军大衣,换回了一大捆蜡烛,每天晚上只睡几个小时,就这样读了整整5年书,系统地阅读了赵树理、鲁迅以及巴尔扎克等等所有能够接触到的中外文学作品。“学文学的过程就是学汉文的过程,而学汉文的过程也就是学文学的过程。”玛拉沁夫这样总结自己的习文经历。而后来的“用蒙文、蒙语思考,用汉字表达”的独特创作习惯几乎与玛拉沁夫的创作一直相伴。

1   2   3   4   5   下一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