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卷首篇刊发的《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曾被一把火烧掉了手稿
1952年1月号《人民文学》,卷首篇刊发了一篇名叫《科尔沁草原的人们》的短篇小说,并在小说后配发了长篇评论。小说那自在清丽的文字中间,浸透着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厚重。
这是玛拉沁夫的成名作。1950年,20岁的玛拉沁夫到科尔沁草原做群众工作,动员大家支援抗美援朝。正在当时,草原上出了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名叫塔拉木的蒙古族少妇设法稳住、并抓住了来到家里讨水喝的越狱犯。玛拉沁夫想把这位英雄写成小说。两个月后,第一稿1.4万多字完成,然而静下心来再一看,却发现作品并不让人满意,一遍又一遍改过之后,怎么也摆脱不了原来的框架和思路。一气之下,玛拉沁夫把手稿全都扔到火炉里,看着火舌把两个月的心血化为灰烬。
一把火烧掉了手稿,却没有烧掉玛拉沁夫对写作的热情。一切从头开始,一部精炼的《科尔沁草原的人们》终于脱稿了。他鼓足勇气把稿子寄给了《人民文学》,不日接到《人民文学》的回信“拟留用”。“拟”是什么意思?玛拉沁夫特意查了字典,才知道是准备发表的意思,稍稍放心了些。
收到《人民文学》的样刊,玛拉沁夫哆哆嗦嗦地用刀小心翼翼划开了信封,从最后一页翻起,一直翻到最前面,发现“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几个字,作为头条被排成通栏标题赫然跃入眼帘。
随即,《人民日报》发表“文化生活简评”,称赞这篇小说是一篇“写了新的主题、新的生活、新的人物,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先进的力量,用新的伦理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的优秀作品。一时间,这篇民族题材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轰动,受到各族各界读者的广泛喜爱,并且得到文艺界的重视和赞赏。小说立刻点燃了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新的火种,玛拉沁夫犹如草原上的一匹黑马,奔腾而来,一鸣惊人。
1952年,小说要被改编成电影,玛拉沁夫调到北京编剧本。伴随着电影的公映,《草原上的人们》荣获了文化部颁发的故事片奖,插曲《敖包相会》也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