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为兴安盟广袤的黑土地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黄。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玉米楼”整齐列阵,如同守护丰收果实的金色堡垒,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最壮观的“丰”景。这静默矗立的“楼群”,支撑起老百姓从“丰收在望”到“丰收到手”的踏实感。

在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兴牧嘎查的集中储粮点,百余座“玉米楼”蔚为壮观。年逾古稀的徐福老人,裹着棉衣,正踮脚透过铁丝网仔细查看自家的玉米。“往年秋收后,心总是悬着,怕雪怕潮。今年好了,玉米刚收完就‘住’进了这‘楼’里,通风好、不返潮!”老人掰着手指算起了明白账,“30亩地,少损耗1500斤粮,卖的时候每斤还能多赚两三分钱,科学储粮真是帮了大忙!”眼里的欣慰,是增收致富最朴实的注脚。

徐福老人赞不绝口的“玉米楼”,正是兴安盟为破解农户储粮难题量身定制的“储粮神器”。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主产区,兴安盟粮食产量占全区的17%,让秋粮安全过冬曾是农户心头大事。近年来,兴安盟坚决摒弃“露天堆粮、靠天储粮”的旧习,牢固树立“节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的理念,将科学储粮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抓手。目标明确:到2025年,兴安盟90%的玉米将实现科学储存,节粮减损达5.4亿斤。

“今年秋收一结束,我们就忙着把玉米往‘楼’里运。”兴牧嘎查党支部书记单继奎指着集中储粮点内忙碌的铲车介绍。为了让“玉米楼”发挥最大效用,嘎查还发扬“工匠精神”,自制改良了“过筛神器”,确保入“楼”的玉米棒干净完整。目前,兴牧嘎查60%的玉米已入住这些“黄金屋”,集中储粮点成了秋收后最热闹的地方,农户们时常来“探望”,伸手摸一摸那实实在在的收成,心里满是踏实。这种“春种秋粮夏定仓”的新农事节奏,已在嘎查蔚然成风。曾经废弃的矿坑,化身热闹的“金码头”,去年因集中储粮、品质优良,粮贩卡车排队等候,价格硬是比传统的“地趴粮”每斤高出好几分钱。

科学储粮的画卷,在兴安盟有多样的描绘。在兴安农垦吐列毛杜农场的广袤田野上,8台大型玉米籽粒收割机轰鸣而过,完成了最后一轮作业。金黄的玉米在机器内部直接脱粒,通过封闭式传送带如金色河流般源源不断送入粮仓。
2024年,兴安盟籽粒直收机数量增加23台,日收获能力提升约5000亩,全年籽粒直收量超过8亿斤,较2023年翻了一番,有效降低了收割环节的损失。

秋粮收购与储存同步推进,产业链条无缝衔接。在科右前旗益昌粮食贸易有限公司,运粮车排成长龙。地里刚收的玉米,经过扦样、检验、称重,直接送入烘干塔,随后转入标准粮仓。“我种了300亩地,收完就来卖,不用自己储,没损耗,钱立马到账!”额尔格图镇白音塔拉嘎查村民王志强拿着卖粮单据,笑容灿烂。为方便农户,公司组建了10支流动收购队,联动50余名粮食经纪人,这种“五代服务”(代收购、代存储、代烘干、代保管、代销售)以及推广的“粮食代存”业务,正推动储粮模式从“存粮在家”向“存粮在库”转型,2024年全年实现粮食代存约2亿斤。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4年,兴安盟玉米产量119.91亿斤,截至年底,兴安盟96亿斤以上的玉米实现科学储存,超额完成全年产量80%的目标,节粮减损约4.8亿斤。为实现粮食由“湿”变“干”、由“趴”变“站”,高质高价入市,2024年,兴安盟新建立体储粮装具100万立方米,立体储存玉米约24亿斤。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一座座“玉米楼”,网格间透出的光泽温暖而沉稳。籽粒直收传送带的轰鸣犹在耳畔,流动收购队奔波的身影映照着为民服务的初心。每一座“玉米楼”,都是守护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石。“粒粒皆辛苦”更要颗粒归仓!这片希望的原野,正用最科学的方式,将丰收的喜悦牢牢锁在仓廪之中。

(图/文:大美,摄像:王海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