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的山,蓝蓝的海,高天上流云映花开,飞旋的车轮竞豪迈。
从苍茫戈壁到连绵草甸,从祁连山下到青海湖畔,青海用最美的景色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水平车手,展现美丽中国新图景。
从一无所有办赛到迅速升级为国际自盟职业系列赛,每一个转弯、每一次加速、每一段爬坡,23岁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高原的力量、体育的激情,在打造百年赛事道路上奋勇前行。
在首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五赛段的比赛中,选手途经湖区草原(2002年7月31日摄,摄影:新华社记者侯德强)
竞技之路:环湖赛成世界级公路自行车赛事
随着一声鸣枪,第23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7日在高原古城西宁开赛。本届赛事于7日至14日进行,分8个赛段,总距离1255公里。来自四大洲的22支队伍、154名专业车手将在青藏高原展现竞技体育之美。
国际自行车运动联盟主席大卫·拉帕蒂安在开赛致辞时说,二十多年来,环湖赛一直以其穿越中国青海的绝美路线让参赛车手和观众们充满期待和喜悦,这项多日赛凭借其圆满成功的举办和卓越的品质,晋升为国际自盟职业系列赛主要赛事之一。
“诚然,历届赛事皆精彩非凡,我要感谢组委会一次次为大家呈现如此壮观和令人流连忘返的线路。”拉帕蒂安说。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差,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几乎没有人相信可以在这里举办高水平国际性赛事。2002年,青海省创新思路、另辟蹊径,首届环湖赛由此诞生。
缺资金、缺经验、缺支持,初生的环湖赛引来的质疑和抱怨远远多于喜悦……
一些长期关注环湖赛的媒体记者犹记前几届赛事的“简陋”情况:第一届因为使用传统的手掐秒表,好几个赛段多名运动员同时冲线,裁判只能凭经验估算成绩;一些赛段,记者和一些工作人员只能住在简陋的帐篷或车马店中……
历经23年磨砺,从首届赛事的2.5级,到升级为亚洲顶级公路自行车赛事,再到如今成为国际自盟职业系列赛,这项大型公路自行车赛事稳步前行。
日月山,青海公路自行车队训练的必经之地,也是环湖赛从城市路段转至高海拔路段的过渡点。
藏族车手董晓勇出生于日月山脚下的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从小受环湖赛的影响,2004年初中毕业后,他进入青海省自行车队,成为一名专业车手。
2005年,董晓勇代表中国二队参加环湖赛,当时队里的7名队员有3人完成了比赛,他是完赛车手之一。“他们太快了,但当年有‘亚洲车王’黄金宝参赛,我仿佛看到了一盏启明灯。”
2016年的环湖赛场,董晓勇在第一赛段站上了领奖台,穿上了代表“亚洲最佳车手”的蓝衫。2017年从车队退役后,老将董晓勇成为青海女子公路自行车队的教练。
董晓勇说,在环湖赛带动下,高原本地车队迅速成长,从跟赛到获奖,他们见证了中国公路自行车运动的崛起。
“是环湖赛成就了我。为了自行车,我流过汗、流过血,也流下过泪水。从18岁的少年到30多岁的汉子,14斤的车子在我心中有着无法比拟的厚重。”董晓勇说。
历经二十余载风雨,如今环湖赛已形成以职业赛事为引擎,以衍生赛事为拓展,以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播为两翼,以全民健身、大众参与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以其独特的创造力、深远的影响力、强大的品牌力吸引着世界目光。
绿色之路:高天厚土间展现高原大美风光
环湖赛从诞生之日起,就将“绿色、人文、和谐、体验”作为主题,延续至今。
位于三江之源的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在中国乃至亚洲都占据重要的生态位置。
“环湖赛见证了青海守护好绿色江源的决心,但更重要的意义是,通过绿色运动方式,组委会向外界传递保护三江源、青海湖乃至沿线生态环境的强烈信号,这是环湖赛的使命所在,也是众望所归。”青海省体育局局长王霞说。
环湖赛途经的山川河湖,向世人展示高原大地草原、湖泊、森林、花海、雪山绘就的大美画卷,助力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本届环湖赛第六赛段,车手将骑行至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所辖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
清晨,一场雨后,洁白的云朵缭绕在山间,蔚蓝天幕下,灰色房顶的琉璃瓦房反射着银光,一排排富有特色的民居沿着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登高放眼,远处牛心山的积雪清晰可见。
这个静谧的村庄叫拉洞台,位于祁连县八宝镇。
依托祁连大草原壮美风光,今年6月,土生土长的李长峰在山东援建资金支持下,在村里开了一家名叫天境星空居的民宿。夜晚,游客们在房间就可以和浪漫的星空对话。
村党支部副书记聂文刚说,在环湖赛等体育赛事带动下,当地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全村273户百姓中,65家利用自家民房开起民宿。“每年七月,很多游客因环湖赛慕名而来,用骑行的方式感受当地民俗风情和草原风貌。”
每年的环湖赛车手经过青海湖畔时,都能看到成群的普氏原羚在青海湖畔的草原上撒欢跳跃。作为环湖赛的吉祥物、青海湖地区的珍稀动物,普氏原羚数量已由保护初期的不足300只增加到现在的3400余只,它们生活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好时代”。
颁奖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车手手握香槟,对着镜头展示可爱的普氏原羚时,更多人会通过这一美丽物种,了解其背后的动人故事。
“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环湖赛吉祥物普氏原羚在传达体育精神和地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达着人们保护好高原生态的美好愿望。”青海天佑德洲际自行车队领队张小龙说。
普氏原羚是青海生态保护的缩影。
作为环湖赛最经典的赛段,环青海湖区域的生态持续向好。如今的青海湖,正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谱写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建设新篇章。水质优良率达100%,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60%,湿地保护率达69%,“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青海湖碧波荡漾,光彩夺目。
和谐之路:新起点再出发圆“百年环湖”之梦
每年夏季,只要环湖赛经过家乡,年过八旬的土族老人吕有荣都会伫立在班彦村村口,注视着环湖赛车队风驰而来、电掣而去。老人说:“以前哪想过这样的景象啊!填不饱肚子的时候,老乡们只想挣钱养家,在家门口能看到国际体育赛事是种奢望。”
本届赛事第三赛段的起点是吕有荣的家乡,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车手们奋力骑行的样子,就像班彦村村民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模样。
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有着上百年历史,地处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长期以来,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等问题困扰着居住在山上的村民。
2016年,村民们陆续从海拔2800米的山上搬到了山下的平川。如今,乡村振兴中规划建设的系列产业为当地发展插上了翅膀。近年来这里初步形成了光伏发电、特色养殖、酩馏酒酿造、土族盘绣制作、乡村旅游等产业,摘掉“贫困村”帽子的村民有了更多追求。
环湖赛一路走来,见证着青海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图景。
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西海镇金银滩。夏季,漫山的金露梅和银露梅装扮着草原。2012年,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洛桑尖措在家乡创办了以自行车骑行为主的达玉部落。
从青海湖北岸的海晏县出发,民间骑行爱好者经过青海湖畔的二郎剑、黑马河、刚察等地,最终回到起点。
人们用骑行的方式丈量大美青海。
现在这个基地有各类自行车1000余辆,仅每年的7月至10月,从基地出发骑行的爱好者有近5千人次。“在环湖赛带动下,青海湖畔的骑行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环湖赛一路成长,为大美青海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绿色、低碳之窗。”洛桑尖措说。
一辆车,一段路,环湖赛也锻造了一种精神。当人们惊讶于环湖赛成长速度时,也发现了比赛事本身更重要的收获:环湖赛填补了青海体育史上没有举办过国际大赛的空白。23年的实践证明,高原人民依托自身特色资源,也能把赛事办出特色、办出成效、办出水平。
在环湖赛引领下,青海举办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岗什卡国际滑雪登山交流大会等赛事,展现着我国西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体育独特的作用。
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环湖赛,日益成为高原儿女团结奋进的纽带。
每年环湖赛所到之处,沿线牧民高举五星红旗,在赛道旁策马奔腾的画面振奋人心。身穿民族服饰的观众扶老携幼,欢迎世界各地的车手。
海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体育科副科长旦巴才让说,环湖赛实现了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切实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实惠。现在海北州很多百姓转行从事自行车租赁、骑行服务等工作,在增长见识、增加收入的同时,各族群众在高原大地上共同谱写出动人的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董晓勇的父亲董明发曾是青海省自行车队的车手。每年的环湖赛西宁绕圈赛前,不管儿子是否参赛,董明发都会为参加环湖赛的青海车队的车手们集体敬献哈达,老车手在用这样的方式向后辈们致敬。
王霞说:“每一步蜕变,都见证了环湖赛成长的历程,新活力的注入,也是环湖赛走向成熟的必然。我们希望能不断超越自我,将环湖赛办成百年自行车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