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7日讯(记者苏文彦)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乌兰牧骑始终坚持红色基因不变、对党和人民的深情不变、扎根草原的传统不变、服务农牧民的初衷不变、一专多能的特点不变、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变,“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这面旗帜历经数十年风雨,依旧鲜艳如初、熠熠生辉。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摄影:丁海涛)
正在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乌兰牧骑副队长何买拉苏深有感触。他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为广大文化工作者擘画了事业发展的蓝图,也为开辟文化事业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乌兰牧骑副队长何买拉苏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何买拉苏说,在近年来的文艺实践中,他们不仅持续创编新节目,还尝试将传统曲调和地方民歌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创演的一系列节目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同时,当地还创新选派“文化村长”和文化志愿者到乡进村,为村里培养文艺骨干,成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者和参与者,为乡村振兴赋能。
何买拉苏(中)为基层文艺爱好者辅导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多年的演出经历使何买拉苏深切感受到广大农村牧区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殷切需求:“在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下乡演出时,当地群众得知乌兰牧骑要来,自发组织起热烈的广场舞欢迎我们,帮我们布置场地、抬拉设备。演出结束后,村民们向队员们学习演唱和舞蹈动作,孩子们拿出田字格本向喜欢的演员要签名,让我们深受感动。在扎赉特旗包德福村演出中,群众说得最多的话题就是粮食售卖问题,我们就积极联系网络主播开启助农直播,销售扎赉特大米一千多单、销售额九万余元,实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乌兰牧骑将文艺演出送到百姓身边
但与此同时,何买拉苏也提出,当前大多数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未设置创作专项经费,经费不足限制了基层文艺工作者对艺术的创新和探索,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制约着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同时,基层文艺院团也要经常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惠民活动,将优质文艺演出送到群众家门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这同样需要资金支持。
乌兰牧骑将优质文艺演出送到群众家门口
对此,何买拉苏衷心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以乌兰牧骑为代表的基层国有文艺院团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特别是要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并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采风活动,加强原创作品的创作能力,让基层文艺工作者更加沉下心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丰富文艺创作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以更高的艺术水准创作出更多能引起群众共鸣与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更好地服务农牧民群众。
乌兰牧骑队员到基层演出
乌兰牧骑队员来到群众身边
乌兰牧骑队员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