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3月7日讯(记者胡俊 张静)3月7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达瓦顿珠就如何实现青稞产量更高、综合效益更好等内容回答了中国网记者的提问。
中国网记者正在提问(摄影:人民画报陈建)
“根在高原、心系国是,不懈奋斗,是一代代扎根在青藏高原的每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发展高原农业,离不开青稞。在西藏自治区,青稞是主粮,用来做糌粑、青稞酒等。”达瓦顿珠说,“青稞贯穿西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对青稞事业的执着与敬业,始终伴随我们每一位青稞研究工作者前行的历程。近些年,我们团队一直在研究通过改良冬青稞来优化调整西藏自治区的种植结构,在保障产量的同时,又能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保护好生态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达瓦顿珠(摄影:中国网记者董宁)
据达瓦顿珠介绍,与春青稞不同,冬青稞10月播种,次年7月收获,因此冬青稞收获后,还能再种一季“饲草”。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粮食增产,还能通过复种豆类饲草的生物固氮作用改善耕地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冬季植被覆盖度,并为野生禽类提供冬栖食物,而且也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这样一年下来,可以达到人有粮、畜有草、地有肥、鸟有食的效果。
达瓦顿珠说,不久前,我去山南市隆子县调研,在加玉乡老乡们收完冬青稞后又可复种荞麦,用收获的籽粒研发各种荞麦产品,一年下来,乡亲们收入高了,耕地实现了价值最大化,土壤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达瓦顿珠表示,2023年,西藏自治区全区农牧业事业发展平稳,粮食产量达到了108万吨,主要是青稞的贡献,并且西藏自治区全区实现了复种面积超过18万亩。拉萨市林周县完成了水肥一体的现代化农业试验,正在探索高海拔地区冬青稞生产。从研究培育越冬的青稞品种,到改变种植习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在党的领导下,政策引导有力,群众参与支持我们的工作,广大干部群众也付出了不懈努力。
达瓦顿珠介绍,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是青稞研究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现在,西藏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青稞研究工作者的目标也更明确,要培育适应海拔3800米以上地区种植的耐寒、早熟冬青稞新品种,探索不同生态区最佳的复种模式,为高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现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同步推动,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的恩师‘中国青稞之父’尼玛扎西先生曾说:‘我们的根在青藏高原,但心里要装着整个中国。’再过三四个月,冬青稞就要成熟了,金黄的麦穗在阳光下闪耀,令人激动。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会把祖国边疆建设得更加美好!”达瓦顿珠说。
(原标题:达瓦顿珠委员:培育高海拔冬青稞新品种为高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