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三北地区,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在内蒙古。2023年“6·6”会议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坚定自觉当主力、打主攻,提交了一份日均造林1.7万亩、种草8.8万亩、防沙治沙4.3万亩的“高分答卷”。
内蒙古绿色成绩单令人瞩目
内蒙古始终把绿色作为最亮的发展底色,这里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以其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用惊人的毅力和决心,谱写了一曲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壮丽史诗。从1978年三北工程启动以来,内蒙古累计投入56亿元实施了五期工程,完成建设任务1.19亿亩,在三北工程涉及的13个省区中位居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累计营造林1.31亿亩、种草3.18亿亩、防沙治沙1.38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
内蒙古8个地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城市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呼伦贝尔是全国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国绿肺”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重点国有林区之一。库布其沙漠治理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第十五次会议上,锡林郭勒退化草原修复项目是唯一一个中国向世界推荐的草原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分类施策布局12大关键战役
内蒙古坚持分类施策,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片区布局12大关键战役,规划到2030年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任务占全国总任务的一半左右。
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以防风固沙、减少黄河输沙量为主攻方向,布局黄河安全保卫战、贺兰山生态廊道护卫战、控沙斩源攻坚战、塞外明珠保卫战“四大战役”。
在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区,以阻断沙尘入京和防治风沙危害为主攻方向,布局首都沙源歼灭战、沙源分割包围战、增绿提质护卫战“三大战役”。
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以建设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锁边林草带、阻止沙漠东侵南移为主攻方向,布局阻沙汇合阻击战、河西走廊绿洲保卫战、阻沙进城阵地战、阻沙护路攻坚战、军事基地护卫战“五大战役”。
加紧推进创新探索多项机制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相继召开4场三大标志性战役现场推进会,动员指导各地抢抓有利时机,抓紧开工建设。2023年全年完成造林556万亩、种草1817万亩、防沙治沙950万亩,分别为年度计划的149%、140%、151%。
探索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各盟市设立专项资金,积极动员央企、国企、本地企业参与防沙治沙,开展公益性治沙,多方式切实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
探索推广以工代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更多农牧民直接参与防沙治沙。建立央企与地方常态化协同工作机制,在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南缘与三峡集团、中林集团共同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争取再造一个“塞罕坝”。加强区域联防联治,与甘肃、陕西、宁夏等地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构建协同治沙、管沙、用沙的工作格局。
科技驱动坚持科学防沙治沙
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一条以科技为支撑,产业为灵魂,政策为推手,典型为引领的独具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为助力打赢三大攻坚战,内蒙古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启动三北工程科技创新重大示范项目,通过“揭榜挂帅”开展防沙治沙关键技术攻关,并在三大标志性战役片区建设一批科技创新示范区。积极推动三北工程研究院设立在内蒙古,与中国林科院携手打造磴口防沙治沙示范区、新华示范林场等8个三北工程科技高地。实施种苗振兴三年行动,建成草种繁育、林木育苗基地66.5万亩,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苗木支撑。
内蒙古自治区全面总结梳理各地防沙治沙典型模式,创新治理模式。大力推广“库布其模式”“磴口模式”,鼓励各地对光伏治沙、以路治沙、低覆盖度治沙等已有和新创成功模式进行总结推广运用。引导各地进一步挖掘行之有效的“微创新”和“土办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并行多赢。(来源:国家林草局三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