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为乡村振兴带来了什么:专访阿尔山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邢波

发布时间:2023-11-24 16:25:00丨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以艺术的方式带动乡村发展,是目前乡村振兴中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记者:为什么要在西口村办一届乡村艺术季?

邢波:阿尔山市是文化和旅游部帮扶地区,明水河镇西口村是文旅部的帮扶村。如何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动阿尔山市乃至兴安盟乡村振兴,西口村应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挂职到市里工作以来,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我发现与其他乡村相比,西口村有两个优势,一是区位优势,虽然是距阿尔山市区最远的村子,但处于游客进入阿尔山的南大门,位于黄金十字中央,通道优势明显;二是自然风光,作为移民村,从文化特色、村容村貌来看西口村并不突出,但位于农林牧三区节点,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因此我们借鉴国际国内成熟经验,通过举办艺术季,邀请艺术家创作具有网红属性的大地艺术作品,希望吸引游客观光打卡、休闲度假,并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记者:此次乡村艺术季能为西口村带来什么变化?

邢波:一是统一了思想。打造艺术村是目标,但如何打造、如何与旅游结合,存在很多不同意见。当我提出举办艺术季设想时,镇村干部、村民都理解不了。我们邀请清华美院的老师向各级领导、基层干部介绍国际国内经验,召开村民大会介绍作品方案,邀请镇村主要领导去浮梁实地观摩。艺术作品创作完成,游客来到村里,村民们才真正感受到这条路走对了。

二是初步形成核心旅游产品。我们邀请了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等10所院校和设计机构,创作了十多件艺术作品,对7个院落进行艺术化改造,特别是董书兵教授继著名作品《大地之子》之后,在西口创作了《森林之子》,西口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村。

三是完善了游客服务设施。为配合艺术季举办,我们建成了新的游客服务中心、重新绘制游览地图、完善游客道路、重新布置旅游厕所。目前我们正在对村民进行培训,为游客提供活泼生动、更接地气的讲解服务。

记者:举办艺术季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请问您对此有何经验和感受?

邢波:有四条经验与大家分享。一是坚持村民主体。在筹备工作中我们尊重农民意愿,通过耐心宣传讲解,让大家真正了解此项工作的意义。我们提倡艺术家与村民们共同创作,利用当地材料,发掘在地文化,在每个作品信息牌中除了艺术家信息外,还有参与创作的当地村民的信息。

二是坚持主客共享。我们通过艺术方式统一规划、建设、改造旅游服务设施,比如将废弃的老村部改造为具有浓烈艺术气息的乡村美术馆,并举办老照片摄影展,既让村民找回往日回忆,也满足游客参观需求。通过共享共用,促进村民与游客的交流融合。

三是坚持文化为根。此次各院校师生和艺术家系统性挖掘并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创作了《连年有鱼》《暖》《升》等融合当地非遗特色的艺术作品,突出了当地文化特色。

四是坚持生态优先。我们以艺术作品为路标,吸引游客参观游览西口农牧林特色自然风光,真正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此外,艺术季吸引游客来到村里,村民们自发打扫房前屋后环境卫生,种植鲜花,让人居环境更好、更美、更清洁。

记者:西口村发展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

邢波:西口村作为全国乡村旅游的重点村,首先它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这次艺术季活动给我们的启发是,当地政府和艺术家要因地制宜地去合理布局,让村里的自然资源和艺术资源形成“借势”,产生“1+1>2”的效果。这次的活动中,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10所艺术院校的相助,他们通过40多天的驻地创作完成了一系列的艺术作品。艺术季带来的游客既能够欣赏艺术美,也能够欣赏自然美。比如这次艺术季上的雕塑作品《森林之子》就起到了这样的效果,在林区创作的这个“大娃娃”很快就传出了名声,周边的游客都慕名而来,同时他们又被山坡上的风景所震撼。我觉得,一定要从当地角度出发,要真正地去发掘本地特点,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记者:艺术能为乡村发展带来什么?

邢波:以艺术的方式带动乡村发展,是目前乡村振兴中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艺术能够很快抓住人们的眼球,特别是一些“网红”艺术品通过各种媒体传播,让游客看到西口村这样的小村子。

当然,这个模式还得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并不是所有的村子都适合去做艺术季。艺术季之后如何有效地借助流量盘活当地产业,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比如说,游客来西口村看艺术品,顺便品尝一下村里的美食,晚上在村里的民宿住一住,走的时候带些蘑菇、韭菜花。拉动消费,村子也会有更充裕的资金进行其他方面的建设与提升。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只是一个开端,关键在于后边其他产业的衔接。

(记者:魏婧宇、黄书波、刘小草)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