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造血式”帮扶 见证草原上的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9-20 11:05:00丨来源:新华网丨作者:任想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高山上片片金黄的胡麻地、田间地头隆隆作响的拖拉机、广袤草原上自由漫步的牛羊群……在距离北京三百多公里的乌兰察布市,特色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生活保障等系列变化正让这里焕发出崭新的生机。

近日,新华网记者跟随中国人寿乡村振兴调研小组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走进这里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园区及草原牧民的家中,看到了企业、政府以及当地致富带头人等合力作用下推动乡村振兴的深刻实践。

“山上山下”助农增收

9月,进入到了察右后旗大六号镇的玉米采摘季。加工生产线车间内工人忙碌的身影显得格外热闹,不难注意到,大多数工人都年纪偏长。“这些都是当地留守老人,子女进城工作,他们留在家中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派驻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右后旗大六号镇副镇长蔡治告诉记者,玉米生产线的平均日薪近200元,每年的采摘季都能给当地百姓带来不少收入。

上述所提到的玉米深加工生产线是中国人寿在当地产业帮扶的一个项目。2022年4月,蔡治向大六号镇党委政府提出设立镇乡村振兴产业园加强产业项目的集中统一管理,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与支持。产业园于2022年正式设立,重点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和仓储保险冷链物流设施三大产业。

“通过产业园集中管理的模式,用产业引导大户,大户带动农户,通过‘造血式’帮扶帮助更多当地农户参与优质农产品的种植劳作,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产业发展引领改善民生。”蔡治说。

据他介绍,在大六号镇党委、镇政府提出帮助推出更多本地优质农产品的情况下,中国人寿积极协助大六号镇政府发展“山上山下”两大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以“山下”扩大种植香糯玉米面积为发展契机,贷动更多农户做好“山上”高山胡麻等优质农产品种植。加强农户与加工企业对接,挖掘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六号冷良”“大六号优品”,实现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在帮扶工作中聚焦保险主业

“真的感谢这个保险,替我减轻了看病负担。”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大六号镇庙湾村委会曲家村村民王先生说,他2022年11月确诊罹患白血病,住院期间共自行花费8万余元,2023年7月中国人寿乡村振兴重疾险获赔2万元,减轻了他的一部分压力。

事实上,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发挥主业优势是定点帮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险机构而言,在帮扶地区进行保险保障体系的完善及服务是结合主业的关键工作。

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在大六号镇实施保险帮扶项目以来,中国人寿寿险连续五年保险帮扶累计投入528.15万元,采用重疾、意外和补充住院医疗保险等形式兜住村民防返贫底线。

具体而言,如何发挥主业优势,将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抓出成效?中国人寿寿险乌兰察布分公司总经理吕鹏对此表示,一是以大病保险业务为抓手,推动政策性保险业务的覆盖面向重点贫困地区延伸;二是以开办符合地区实际的特色民生保险产品为依托,体现对失独老人、残疾人、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的保障支持和人文关怀;三是以定点帮扶工作为突破,助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实施精准帮扶战略为特点的“三位一体”的服务格局。

对151户牧民情况了熟于心

从察右后旗驱车到四子王旗,沿途广阔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映入眼帘。四子王旗乌兰哈达嘎查辖区总面积431平方公里,夏天炎热短暂,冬天严寒漫长,全年少雨,十年九旱。

“挂职乌兰哈达嘎查以来,走遍了牧区的每一户人家,对每家的情况都了熟于心,几年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容易,尤其是牧民的不容易。”中国人寿挂职乌兰哈达嘎查干部赵集生在谈及在这里工作的感受时说道,当前乌兰哈达嘎查的各个方面都在改善,也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据他介绍,乌兰哈达嘎查常住人口151户452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该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的地区,被国家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扶持地区。

“多年来,乌兰哈达嘎查虽然已经解决了人畜安全饮水用电问题,但牧民用水仍需从3公里外的地方拉水。”乌兰哈达嘎查党支部书记杨晨冉介绍,考虑到风光互补发电无法满足当地生产生活需要,他们便想方设法为13户牧民争取了机电井项目,为110户牧民申请了通高压电项目,在2022年底通电项目全部完工。

基础生活设施的不断完善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几年下来,通过帮扶干部和当地政府的不断努力,这里牧民的生活环境大为改观。记者在调研中走进一户牧民家中,红砖灰瓦的新房、宽敞明亮的环境、桌上热气腾腾的奶茶还有牧民脸上挂着的丝丝笑意,无一不为干部们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写下温暖的注脚。

“我们牧区里的牛羊品质很好,只是受制于品牌和知名度,下一步,在保证当地牧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我们将重点发力探索产业升级发展,希望能用产业的力量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杨晨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