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保世纪行2023丨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让“塞外明珠”重现光彩

发布时间:2023-09-11 16:21:01丨来源:新华社丨作者:高敬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芦苇随风摇曳,被秋风染上点点金黄;水鸟啾啾鸣唱,或游弋水面或翱翔天空……秋日的乌梁素海,生机勃勃,景色宜人。

日前,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2023年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见到这样如诗如画的景色。

乌梁素海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享有“塞外明珠”的美誉。前些年,这颗“明珠”一度失色。

9月7日,游客在乌梁素海游玩(无人机照片,摄影:新华社记者贝赫)

今年53岁的曹铁山,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见证了乌梁素海从一湖清水到严重污染、如今正逐步恢复的过程。

“20多年前,我们在乌梁素海捕鱼,出门只带干粮,不用带水,渴了就直接喝乌梁素海的水。”他回忆说。

乌梁素海是河套灌区唯一的“承泄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河套灌区大量农田退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进入乌梁素海,造成乌梁素海水质逐年恶化。2008年,乌梁素海湖区暴发大面积“黄苔”,水质一度恶化为劣Ⅴ类。

“污染严重的时候,湖水是酱油色、臭味浓。湖里鱼越来越少,鸟类也少了。”曹铁山说,有的游客慕名而来,却失望地离开。一些从事捕鱼、旅游等工作的当地人,也想要去别处谋生计。

9月7日拍摄的乌梁素海景色(无人机照片,摄影:新华社记者贝赫)

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介绍,从2008年到2018年,当地实施了多个项目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效果并不明显。

系统性转机发生在2018年。巴彦淖尔市邀请专家把脉,为乌梁素海治理系统开方。当地确定了治理思路,把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统筹推进全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发,由单纯“治湖泊”向系统“治流域”转变。

科学规划、对症下药。在流域上游的乌兰布和沙漠,当地建设了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中国-以色列(巴彦淖尔)防沙治沙生态园,阻止泥沙流入黄河、侵蚀河套平原。

在湖区周边,巴彦淖尔推进了乌拉山生态修复和乌拉特草原自然修复。

包巍说:“乌梁素海承接了河套灌区大部分的农田退水,治理河套灌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非常关键。”当地全面开展农业“四控两化”(控肥、控药、控水、控膜,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秸秆资源化利用)行动,引导和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实现了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农田灌溉用水量得到有效控制。

为减少城镇和工业园区的污染,巴彦淖尔市推进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和管网建设,充分挖掘中水回用潜力。目前,当地工业废水不进入乌梁素海,城镇污水的中水回用率已超过4成,其余部分污水要进入人工湿地净化后,通过各级排干沟再进入乌梁素海。

9月7日拍摄的乌梁素海景色(无人机照片,摄影:新华社记者贝赫)

在乌梁素海湖区,一系列内源治理措施也正在落地见效。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湖区深处,成片的芦苇是鸟儿们栖息的乐园,也是当地发展芦苇产业的基础。但这茂盛的芦苇,一度成为乌梁素海治理的难点。

“芦苇多的地方,水动力条件比较差,气温升高后,水质恶化的风险较大。”包巍说。

流水不腐。为解决这一难题,当地在芦苇区开挖了180多公里的网格水道,让湖水流动起来,降低了水质恶化的风险。

近年来,当地还通过引黄河水对乌梁素海进行生态补水,改善湖区水质。2018年至2022年5年间,年生态补水6亿立方米左右。

生态好不好,鸟儿先知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效果逐步显现。目前,乌梁素海有鸟类约260种,鱼类20多种。湖区主要国控断面水质基本达到Ⅳ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步下降,“塞外明珠”正重现光彩。

“乌梁素海的生态环境一步步好转,游客慢慢多起来,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曹铁山高兴地说,前几年他跟人合伙买了一艘帆船搞旅游,今年夏季一天能接待两三百名游客,收入非常可观。

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包巍说,未来要继续推进乌梁素海各项治理措施,并持续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在治理技术、治理措施上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我们一定把乌梁素海治理好,精心呵护这颗‘塞外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