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辽阔的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大地,秋风送爽,硕果累累。
在通辽市科尔沁区,有一处防沙治沙基地——“中国记者林”。放眼望去,一棵棵杨树、榆树随风摇曳,尽显勃勃生机与活力。“人民日报”“新华社”“农民日报”……在“中国记者林”片区,没多远就可以看到一个个写有捐资单位的界碑,肃然而立,昭示着中国新闻单位积极参与荒漠化综合防治的担当。截至目前,“中国记者林”总建设面积1.4万亩,栽植杨树和榆树近75万株,有效延展了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为科尔沁沙地治理树立了一座绿色丰碑。
2000年春,为了改善科尔沁沙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生态环境,全国75万新闻工作者在中国记协的倡议下,共同捐资,在当时的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庆和镇与河西镇立项建立“中国记者林”,为支援祖国北部边疆建设、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新闻人的一份力量。
“中国记者林”项目历经23载,“守边”成效如何?近日,中国记协组织全国新闻媒体记者进行了探访。
防沙固沙正当时
通辽市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境内沙地面积4104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2.9%。“只要睁开眼,满眼都是沙,窗缝中、头发上、鼻孔里。风吹沙埋,总有搬不完的家。”庆和镇益庆和村62岁的老支书姜海的记忆里,满是哀叹。
“庄稼、蔬菜种不活,头天种进去,一场大风就连根拔起。家家户户都会养几只羊,连羊毛都是土黄色的。”在通辽老一辈人眼中,黄沙和贫困紧密相连。
荒漠化制约着发展,一度成为通辽一些地区贫困的根源。祖国北疆的荒漠化综合防治和科尔沁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牵挂着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国新闻工作者认捐树木,中国记协发出号召。
“中国记者林”项目落成后,为充分发挥生态综合功能,科尔沁区采用杨、榆混交栽培的生态建设模式,苗木选取适宜当地生长的“黑林1号”“哲林4号”“通辽杨”等优秀杨树品种和经过本地多年驯化的河南白榆优秀品种。在日常管护上,采取区、镇、村、户四级网络管护的形式,区森林公安分局对辖区的森林治安统一管理,并侧重对重点项目区进行巡查管护,镇有林木管护小分队、村有护林员。“中国记者林”片区树木全部落实承包到户进行管理,与460户农户建立承包管护责任制,要求每户在承包期间按林业技术要求,前四年抚育要达到“三二一一”(即第一年抚育三次、第二年抚育两次、第三年和第四年分别抚育一次)的规定,每年根据雨水和墒情适时浇水,在承包期内各承包户在林业技术人员的统一指导下,适时对树木进行病虫害防治。
“‘中国记者林’项目生态环境效益持续彰显的同时,也调动了社会各界和当地人民群众的治沙积极性,‘党员林’‘护士林’‘青年林’……冠名植绿工程犹如雨后春笋,纷纷在科尔沁沙地落地生根,有效推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向峰介绍。
特色种养产业旺
在距离“中国记者林”纪念碑不远的庆和镇南发村,记者看到一大群白鹅正在林下觅食,场面蔚为壮观。“嘎嘎、嘎嘎……”刚从车上下来,就听到鹅叫声。
“树木种下后,主要考虑如何做好日常管护,实践表明让村民参与其中就是有效举措。经过多年探索,村‘两委’决定借助‘中国记者林’带领村民发展林下养殖‘霍杂’鹅。”南发村党支部书记张伟说,林下散养的鹅能够吃掉树木周边的杂草和害虫,而鹅粪便又可以为树木提供大量有机肥料,促进树木生长,进而衍生出循环共生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另外,林下散养的鹅羽毛舒展、肉质紧实,加上主打绿色健康,“霍杂”鹅颇受市场青睐。
现阶段,南发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共有社员104户,约占全村户数的25%。养殖经营方面,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一年养殖两批“霍杂”鹅,一批养殖周期是64天,当前合作社单批次养殖规模10万只,一只鹅的净利润40元左右。张伟告诉记者,养鹅给农户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也带动树木养护管理工作。在南发村,农户养殖1万只鹅,可以管护500亩林地,林下生态养鹅模式有效保障了“中国记者林”片区树木的健康成长。接下来,合作社会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管护好更多林木。
林下养鹅,仅仅是庆和镇依托“中国记者林”发展特色种养的缩影。
“目前,除积极推进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外,庆和镇还招商引进医药公司发展蒙药材产业,其中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在‘中国记者林’庆和镇片区种植了近3000亩沙棘等蒙药材,亩均效益1.2万元左右。为更好发挥联农带农作用,陕西海天还鼓励引导农户一起种植,并为当地村民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据测算,沙棘等蒙药材管理可以为农户带来3000万元的务工收入。”庆和镇镇长常亮说。
潜力挖掘风正劲
“尝尝这款果浆,纯绿色、无添加。”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科尔沁区分局局长齐贵边递给记者边介绍,这款沙棘复合果浆是镇内企业生产,主要原料就是包括“中国记者林”在内的片区生产的沙棘果和沙果,味道酸酸甜甜,长期饮用有助于调理肠道。
延链强链只是科尔沁区紧抓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同时,不断挖掘辖区内资源潜力的一个体现。近年来,科尔沁区一方面挖掘林木经济价值,一方面对现有林业资源进行改造提升,助力科尔沁区绿色发展。
谈及“中国记者林”片区接下来的规划,齐贵介绍,在“中国记者林”片区重点进行四个方面提质:一是,在“中国记者林”纪念碑处建设一处中国记者林文化公园,集中展示“中国记者林”建设背景和发展变化;二是,再造一个“中国记者林”。从今年秋季开始,科尔沁区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在辖区内新建一个“中国记者林”植树示范区1.6万亩,使“中国记者林”示范区面积达到3万亩;三是,建设“中国记者林”生态功能区。力争三年内,在“中国记者林”片区,打造“沙棘+药材”为主的林药模式产业示范区和以“林果+草业”的林草模式示范区。同时逐步完善生态功能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森林草原康养文旅产业;四是,申请注册并培育“中国记者林”区域公用品牌,并授权科尔沁区乃至通辽市中(蒙)药材、沙棘饮料、文冠果油等农林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为科尔沁区农林生态产品赋能。
前人植树功当代,后辈乘凉利千秋。如今“中国记者林”片区的杨树和榆树,树干渐粗,枝繁叶茂,中国新闻工作者用绵薄之力编织的绿色屏障正不断筑牢。
防沙固沙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努力,久久为功,稳扎稳打,世世代代干下去,才能把祖国北疆的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牢记总书记嘱托,赓续老一辈新闻人的家国情怀,厚植青春担当,积极作为,与全社会一道再造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参加活动的新闻记者纷纷表示。(文:朱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