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牛特:将“绿色信仰”永久烙刻在科尔沁沙地上

发布时间:2023-04-18 11:18:09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一个个草方格压下去,一株株草木长出来,一群群牛羊进棚圈,一座座流动沙丘被遏止,肆虐的风沙不在疯狂……

最近,记者驾车行驶在刚刚贯通的穿沙路阿浩线上,新铺就的黑色路面、稻草方格锁住的沙丘,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一一从眼前闪过,公路两旁茁壮成长的松树随风摇曳,好像在向我们挥手致意,又好像在诉说锁住沙龙的艰难。

翁牛特旗的治沙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翁牛特旗位于西辽河上游、科尔沁沙地西缘,原有沙化土地面积719.82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0.36%,占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的25.23%,占科尔沁沙地面积的9.3%左右,8个苏木乡镇地处风沙区内,沙区人口约14万人。受人为、自然、气候等因素影响,历史上的“平地松林八百里”逐步演变成了“八百里瀚海”,翁牛特旗一度成为赤峰市境内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难的地区。

深受其害、深知其苦。好多沙区的老百姓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晚上还平平静静的,一早醒来,沙子从窗口流到了炕中间,有的人家甚至黄牛顺着沙坨上了房顶踩塌了房子……

这就是上个世纪翁旗科尔沁沙地真实写照。

怎么办,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只有向沙漠宣战,据在翁牛特旗林草战线奋斗了35年的付广军高工回忆:几十年来,翁牛特旗治沙是在生存环境倒逼情况下,从群众零敲碎打自发治沙,到上个世纪政府大包大揽,再到全民科学治沙,几代人、数届党委政府筚路蓝缕、前仆后继,在成功和教训中总结摸索,逐渐走出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怪圈,最终形成“以路治沙、依路致富”可持续可复制治沙模式,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夙愿。

沙区群众为了生存,长期与沙地进行艰苦卓绝地斗争。这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坚守初心使命,甘于平凡奉献的代表性人物,有1956年被评为“盟级劳动模范”,主动请示担任义务护林员,为保护白音汉山林区做出突出贡献的蒙古族党员尼玛扎布(鲍青山);有带领一家老小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向国家要一分钱,在茫茫沙丘上建起了1万多亩的草库伦的“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唐八十……一代又一代翁牛特儿女,矢志不渝地践行着绿色行动,在科尔沁沙地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唐八十, 翁牛特旗乌丹镇布力彦嘎查牧民,过去,这里气候干燥,十年九旱,80%的土地被沙化了,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人口增多、干旱少雨、过度放牧等原因,布力彦嘎查的草地沙化日趋严重,后来,几乎没法住人了。那时,很多人望沙却步,谈沙色变。

记得那年的春天。

“早上起来,沙子堵着门,根本推不开,得从窗户爬出去。”唐八十说。

沙进人退、沙逼人醒,他永远忘不了那一年的沙,这件事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治沙的种子。也是在这一年,布力彦嘎查的抗沙治沙之战打响了。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唐八十在全嘎查党员大会上掷地有声:“这沙子欺负到我们头上来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大家要行动起来,向沙漠要地、要树、要草场,为子孙后代负责。”

唐八十的大女儿说:“我爸爸真是与沙子、林草有不解之缘。二十几天穿碎一双鞋,十几天穿坏一个背心,十几年来,他天不亮就起床,中午从不休息。”唐八十活生生地给村民们演绎了一把“敢叫沙漠变绿洲”的传奇,村民们在无比折服的同时,也开始纷纷效仿,在他的鼓励下一起学习治沙,全嘎查120多户已有60多户牧民以他的封育区为中心,开始治沙。截至目前,全嘎查120多户牧民共同治理了8万多亩沙地,有效保护了3000多亩草场、万亩农田,成果覆盖附近12个村庄。

在唐八十的带领下,布力彦嘎查的生态植被大大改观,他共自筹资金10余万元,在茫茫沙丘上建起了1万多亩的草库伦,林木发展到十几个品种,林草覆盖率达到了95%。每当盛夏,人们走进这片庄园,鸟叫禽鸣好似一曲动听悦耳的交响乐;白杨、垂柳、桃杏、青松,组成一幅美妙绝伦的自然风景画。金秋时节,草丛间野鸡展翅,山兔、狐狸出没;林网中稻菽飘香,瓜果满园,一派丰收景象。

现在唐八十已经年过古稀,但他还在坚持精心管护自己亲手创建的“沙漠绿洲”,每天太阳升起之前,他都早早起床,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一把大铁锹,一步一步走向沙地深处,用一生的时间谱写着一曲世代流传的大漠赞歌。

唐八十,这位新时代的治沙“愚公”,在过去的30多年里,他以汗水耕耘、热血浇灌,在茫茫沙海营造出一片绿洲。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劳动模范,并先后获得“全区绿化造林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但在他看来,这些都不重要,“留给子孙一片绿水青山”才是最重要的。沉重的家庭和工作负担,压不垮他的精神;长年累月的劳作,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如今已是弯腰驼背。但岁月没能磨平他的初心,每每谈到为什么治沙时,他总是憨厚地笑笑说:“我的行动,能换来儿女们的体谅,能赢得牧民党员的支持,能为党旗增光添彩,我就知足了。这里沙海还很多,我活着一天,就要治它24个小时。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这方沃土,决不能毁在我们这代人手上!”

治沙是沙区百姓期盼,也是党委政府的责任。

治沙,最壮怀激烈的一页,在新世纪掀开。2001年,翁牛特旗被列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重点旗县,同年,国家退耕还林、中德合作造林项目在翁牛特旗启动实施。特别是2009年以来,旗委政府调整思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区域的治理,全力打造防沙治沙精品工程,掀起了大规模防沙治沙的新高潮。通过以路治沙、以水治沙、围封飞播、沙产业开发等多项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全旗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提高。

以路治沙,是翁牛特旗治沙的创举。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套“开通穿沙公路、进行切割治理”的治理沙地模式,先后开通了响道线、图哈线、都拉线、都冷线、乌白线等13条穿沙公路。这13条穿沙公路,纵横交错,将科尔沁沙地分割成若干生态治理区。条条穿沙路犹如卧在沙地中的巨龙,不断地向外辐射绿色,锁住沙龙,同时通过将沙区群众成功转移出来,让治沙物资、治理措施进入沙漠腹地,实现了治沙与致富的双赢。

据翁牛特旗林草局陈宗涛局长介绍,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沙地综合治理584万亩,占全旗沙化土地面积的81.13%。到2022年末,流动沙地面积由302.5万亩减少到138.96万亩、固定沙地面积由349.3万亩增加到472.98万亩。同时,为了改善沙地水资源状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翁牛特旗启动实施了引水入沙工程,相继建设了引西拉沐沦河水入老哈河、小响水引水入沙等水利工程,累计引水1500万立方米,使周边沙地水位明显提高,推动了林草植被快速恢复和沙产业基地的建设。

让沙漠荒山披绿,让沙漠成金,只是生态文明万里长征的一个开始。如今,老百姓想的是如何走出“绿荫下的贫困”。翁牛特旗委政府给出了明确答案;2021年6月,以张国华为班长新一届旗委班子明确提出:东部治沙、西部治土、中部抓园区、全域搞旅游”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为了让沙区群众在小康路上不掉队,翁牛特旗委政府通过精心探索研究,将农牧民增收的路子定在沙地上。几年来,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和地下水资源状况,翁牛特旗相继尝试开发了沙地林果、沙地水稻、沙地马铃薯种植和林下种养殖、沙地旅游等产业,创立了沙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了沙地治理、资源保护培植、资源开发产业化、增加效益、巩固治理成效的良性循环机制,达到了既维护生态平衡又培育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了人、地、经济的和谐统一。

国家4A级红山玉龙沙湖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成功运营让点沙成金,变沙为宝成为可能,几年来,翁牛特充分利用沙漠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建设了国家4A级红山玉龙沙湖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是距赤峰市区100公里,距北京、天津、沈阳等一线城市均在500公里左右,被誉为距离首都最近最美的大漠响沙旅游区。

景区占地面积15万亩,以浩瀚的沙漠为主色调,集响沙,草原,湖泊,湿地,怪石,奇松等多种自然生态元素为一体,是周边省市独一无二的沙漠休闲旅游综合度假区。景区由内蒙古龙谷旅游资源投资有限公司开发建设,自2012年公司成立以来,陆续完成了景区入口迎宾区、停车场、旅游公路、酒店接待中心、国内首家原生态集装箱豪华客房、露天游泳池、酒店停车场、湿地木屋酒店、帐篷酒店、实景剧场、沙漠露天温泉、红山羽神境祠、特色越野穿沙路线、玉龙广场、红山祭祀广场、专业沙滩运动场地、越野车基地、登山徒步路线、房车营地、露营营地、沙漠实景摄影基地等建设,开设沙漠越野车、沙漠驼铃、沙地摩托车、环湖小火车、境山观光车、滑沙、皮划艇、骑马、射箭、脚踏船、星空公园、树桥探险、实景剧演出等二十余项娱乐项目,每年5-10月份,这里蓝天丽日,沙白水碧,草绿林翠,游人如织。

阿什罕苏木是翁旗的一张治沙名片,因治沙成果显著,阿什罕苏木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全苏木的117万亩沙地,已治理了96.5万亩,3条治沙公路沿线已是一片绿洲。如今苏木已走上了治沙造林、封沙禁牧、集中舍饲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苏木的6个嘎查,每个嘎查都建了标准化养殖小区,成立了合作社。苏木还建了4处沙生植物加工厂,沙地里的锦鸡儿、羊柴等灌木经过加工后,成为全苏木3万头牛和15万只羊的舍饲草料。目前,苏木已发展400亩沙地水稻,饲养沙地牧鸡2万多只,还建了一个牛羊屠宰加工厂,“阿什罕”牌的有机肉、蛋、米正在走出沙地,走向市场。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时间这位伟大的魔术师,从不辜负对拼搏者的允诺,从不吝啬对奋斗者的褒奖。近年来,翁牛特旗先后获得“全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先进集体”“全区生态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在2015年承办了全区防沙治沙现场经验交流会。

点沙成金,染绿成富,科尔沁沙地深处响起了动人的变奏曲。目前,全旗共发展林果基地10.4万亩、沙地牧鸡10万只、沙地水稻16万亩、沙地人工药材3万亩、沙地马铃薯基地10万亩,沙漠旅游业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此外,其他传统林、沙产业也蓄势待发。

经过多年的建设,沙地治理工程区林草植被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增加,有效遏制了风沙对村庄、农田草牧场和道路的侵袭,保护村庄180多个、农田草牧场300多万亩、道路400多公里,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增强了全旗广大干部群众防沙治沙、改善生态、建设秀美山川的信心和决心。而长期以来农民广种薄收和牧民传统放牧的生产方式也在时代的进步中实现了变革,从游牧放养到舍饲圈养、从毁林开荒到植树种草、从广种薄收到精耕细作的三大转变,不仅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也让农牧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进一步加速了沙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绿色是翁牛特的传统,也是翁牛特的未来!翁牛特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陈宗涛掷地有声。

岁月流逝不舍昼夜,前进航程击鼓催征。“十四五”期间,翁牛特旗将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全面建立旗、乡、村三级林长制体系,大力推进林业草原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大规模、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着力构建稳固的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优质的生态产品供给体系、完善的生态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的基础保障体系。

“十四五”期间,翁牛特旗计划完成林业草原项目治理389万亩,其中:林业项目56万亩、草原项目333万亩。重点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林业治理面积31万亩、草原项目治理面积105万亩,翁牛特旗乌丹至白音套海生态旅游扶贫产业路两侧沙地综合治理工程40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211万亩,完成退耕还草项目2万亩,完成退化林分改造修复工程48.1万亩。

生态文明建设要走得更长远,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在持续推进防沙治沙过程中,翁牛特旗将科尔沁沙地治理列入国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中的北方防沙带治理范围,开展综合治理。一方面,以建设沙漠公园为载体,利用25万亩沙地资源开展沙地旅游,带动周边地区群众增收致富。另一方面,打造清洁能源基地,在有条件的沙化地区实施光伏、风电等项目,推进沙地科学有效利用。再一方面,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继续采取保护草场、植树种草等方式,促进沙化土地植被恢复,持续改善沙地生态环境。治理方式上,通过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飞封造并举,进行综合治理,形成乔灌草的空间互补。同时依托内蒙古东部草原沙地综合治理项目,继续通过“以路治沙”“引水入沙”等多种模式综合开展治沙工程,科学组织规划,把翁牛特旗打造成全国防沙治沙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示范区。(文:丛金龙、丁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