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明仁苏木位于西辽河畔,该苏木立足乡村振兴,不断推动农村基础建设,促进农村变美、产业变强、乡风变好,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美之变
道路宽阔,绿树成荫,墙画多彩,街道整洁……行走在明仁苏木南大德号嘎查,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原来,我们村里垃圾到处都有,污水随地倒。”南大德号嘎查村委会主任陈秀峰说,为了让村里实现环境美、村容美的目标,南大德号嘎查明确了党建引领聚合力、干群共建新嘎查的思路,重新完善村规民约,详细制定环境卫生“三包”责任制,充分利用“三个活动日”,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形成了村民人人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浓厚氛围,实现了居住环境美。
“现在不仅卫生好了,绿化也好!”村民石秀芳由衷赞叹。
为改善环境,建设美丽新农村,南大德号嘎查将村内16条街巷全部绿化,栽种了果树,并开展了林下种植抚育,实现了美化、绿化、经济的“三效”合一,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南大德号嘎查是明仁苏木环境卫生整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苏木始终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摆在首位,采取有力举措,扮靓乡村振兴底色。
如今,乡村环境变好了,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错落有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满。
亮之变
新春时节,走进明仁苏木博勒梯嘎查,一盏盏路灯矗立在街道两旁,与各户门口悬挂的大红灯笼交相辉映,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乡村道路,迎来了节日的喜气,扮靓了美丽农村。
“自从我们村里安装了路灯,夜晚出行方便多了,以前晚上出去串门,道路漆黑一片,走着也不安全,现在全村都有路灯了。”博勒梯嘎查村民王春友脸上溢满笑容。
看到别的村基本都有路灯,“走黑道”的状况一直饱受村民诟病。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明仁苏木积极争取民生保障项目,历时2个月,博勒梯嘎查的248盏路灯终于全部安装好,村民就此告别摸黑走路的历史。
“这个项目对我们村太重要了,村子大,车多行人多,晚上出行非常不便,现在好了,走哪儿都亮堂堂,村民们对这件事儿都赞不绝口,作为村干部我们也特别自豪。”博勒梯嘎查党支部书记张学坤自豪的说。
近年来,明仁苏木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目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协调各类项目,实施乡村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建设通村路,改善村民出行条件;推进厕所革命,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新建自来水管网,解决村民吃水难题;修缮村级文化广场、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草原书屋等阵地,满足村民文化需求。一系列惠民、利民、便民工程,写在山川田野,更写进了全苏木群众的心里。
穷之变
顺着油板路来到通辽市奈曼旗明仁苏木四方地村,放眼望去,家家户户的院内都饲养着好几十头牛,一头头黄牛悠哉悠哉地在圈里散步、吃草,衬托出四方地村的勃勃生机。
“以前我是村里的贫困户,种地也就能解决温饱问题,后来靠产业扶贫资金开始搞养殖,养牛不仅让我脱了贫,还过上了小康生活。”村民董仕才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以前的四方地村是一个“老少边穷”的落后村,近些年,四方地村转变发展思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黄牛养殖,终于在2018年率先摆脱贫困,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在四方地村,和董仕才一样户很多,全村平均每户牛存栏30头左右,畜牧业年总产值可达700万元。
现如今,四方地村已经成为明仁苏木新农村产业发展的样板,在它的影响和带动下,经济林村、红干椒村等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个个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正在西辽河畔诉说着乡村振兴的故事。(文:刘昭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