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开发区:“产业+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11-29 19:50:00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立足新发展阶段,内蒙古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在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治理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活力。

眼下,正值入冬前施工的黄金期。走进辽河镇东升村面粉加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对工厂主体结构加紧施工,预计明年年初投入使用。“我们走了好多商超,都在卖山东、河南、河北的面粉,我们完全可以打造自己当地的面粉品牌,所以建设了这个加工厂。面粉厂建完以后生产的面粉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真正让市民吃上面粉厂生产的放心面。”辽河镇东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代洪波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2018年,辽河镇东升村立足区位优势,积极调优产业结构,建立“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富农强民联结机制,萝卜、小麦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尤其是今年,在注册了“蒙祥稼禾”商标的基础上,东升村积极延伸产业链向前后两端发展,投资155万元建设了辽河镇东升村面粉加工厂,推动小麦生产由分散、粗放式向集约、规范化方向转变,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提出下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牢牢把中国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我们会结合自己本村的产业发展,特别是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这部分,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多出去走走、多出去看看,把方向扩得更广一些,使我们东升村产业得到更大发展。”辽河镇东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代洪波说。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依靠产业发展是远不够的,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开发区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着力点,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把文化振兴作为激发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走进辽河镇吗力村文化活动室,一老一少两位村民正在纸上作画,忙得不亦乐乎。孙金成是土生土长的吗力村村民,这些年,他一直坚持用手中的画笔记录着吗力村百年来生产、生活、传奇旧事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他和村里的书画爱好者们又拿起画笔,用简洁的线条和明艳的色彩,画出一幅幅反映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的民俗画。“也想用画笔多画点画,把党对人民的关心关爱都写出来画出来,告诉农村孩子、老百姓们党给咱们农村带来的好处。”辽河镇吗力村村民孙金成说。

小小画笔不仅“画”出了村民精彩的幸福生活,也画出了吗力村的“大名堂”。为了让本村村民的绘画作品系统展出,进一步提升村民文化内涵,2019年,吗力村党支部打造了“初心画廊”,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更加强了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为了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到村民心中,我们通过组织村民观看电影、学习书籍等来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文化振兴带动村民发展。”辽河镇吗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忠孝说。

弘扬文明风尚、繁荣乡村文化,做强富民产业、促进百姓增收,开发区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产业振兴等融合发展,培育出“二号香瓜”“太平庄葡萄”“东升蒙祥稼禾小麦粉”等品牌,建立了二号村“百亩春棚种植基地”,新农村“蔬菜冷棚种植基地”等。同时聚力乡村文化建设,文明实践活动站、党建文化走廊、民俗小凉亭、休闲广场等应有尽有,产业赋能助力、内生动力集聚,全方位、多载体、多渠道协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文:李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