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时节,生活在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牧民,进入了繁忙的牧业生产季。
有的牧民忙着打草、收草捆,为冬季做储备;有的天还没亮就赶着牲畜出发,前往冬季牧场,确保牲畜安全过冬;也有牧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分红大会,户均分红突破万元。
克期合滩:牧民冬季转场忙
日前,前往克期合滩的路上,牦牛成群。河南县数十万头(只)牲畜陆续从夏季草场转入冬季草场,绵延数十公里的畜群浩浩荡荡,场面极为壮观。
克期合滩是河南县和夏河县接壤的共牧区,平均海拔2500米,草原面积18.3万亩。克期合滩曾因长期共牧导致鼠害泛滥,黑土滩面积逐年增加,优良牧草减少,草原植被盖度下降,草场质量变差。
经过治理,如今这里水草丰盛,是当地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牲畜转场路途遥远,途中需要饲草补充,还需应对可能出现的伤病情况。面对考验,当地政府组织转场工作队,以十二分的精神,确认转场路线,关注牲畜动态。
来自河南县优干宁镇的驻村书记多杰太说:“一个月前,各乡镇干部组成工作队提前准备草料、燃煤等物资,确保途中大家遇到的问题都能一一解决,保障牲畜顺利转场。”
“通过两年的治理,克其合滩草原生态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治理后鲜草产量及植被盖度、高度明显提升了。转场可以及时给牲畜提供优质牧草,也可使畜牧生产专业化,让牲畜自然淘汰,有利于品种优化。”河南县草原工作站站长卡着才让说。
也正因如此,有机、绿色、无公害的牛羊肉深得消费者喜爱。
经过6天迁徙,所有牲畜都已安全抵达冬季牧场。逐水草丰茂而居,沿牧道辗转,从夏秋牧场转向冬牧场,当地牧民开始了长达4个多月的越冬生活。
29万头(只)牛羊出栏目标即将完成
自河南县活畜交易集散中心开放以来,这里的热闹不曾减退。一辆辆装有牲畜的车驶进该中心,分类有序停在各自的区域,中午12时至15时,这里人声鼎沸,是一天内交易的高峰期。
“前段时间因为受到疫情影响,交通运输物流不畅通,生意十分难做,但是现在好了。”商人马努海说:“政府很快给我们办了点对点的通行证,现在每天发一车羊都没问题。”
据悉,河南县出台“七项”促销保障措施,搭建农畜产品供销平台,通过村村通广播反复播放,鼓励和引导牧户早出栏、快出栏、多出栏,帮助牧民算经济账、生态账,并全面实行牛羊出栏奖励政策,为蒙旗牧民打开了牲畜销路。
“前阵子路不通四处找不到买主,牛羊卖不上好价格,现在好了,我们只要把牛羊拉到交易市场就行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刚出售10头牦牛的切江加兴奋得合不拢嘴,正帮着客人将牦牛装车。
自11月5日以来,交易中心日均交易量达600头(只)左右,大大减轻了牧民冬季养畜压力。
自打上述促销政策启动以来,蒙旗草原诸多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也迎来了今年牛羊出栏的好时机。
河南县政府副县长德却介绍,促销期间,对收购牛羊一次性达牛20头以上、羊200只以上的客户,按照每头牛5元、每只羊2元进行奖励。
河南县农经办主任公保东智介绍,截至目前,河南县共出栏牛羊22万头(只),到11月底将保底完成29万头(只)任务。
“优势资源”到“优势产业”:户均分红破万元大关
“今年,我们家分红分到了10657元,突破了万元的大关!”村民才让多杰看着到账金额,喜乐挂满脸庞。
河南县优干宁镇荷日恒村以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建成了畜产品加工厂、小型冷库、汽车修理中心、民族服装加工厂等村集体项目。
“我是农牧民的儿子,对农牧民有天然的情感。”荷日恒村第一书记洛加说,“哪怕让大家增加1元钱的收入,也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两年来,荷日恒村工作队探索“党支部+产业+合作社+牧户”的发展模式,为建设千牛万羊畜牧业,配建种羊场,发展现代化半舍饲畜牧业,并尝试发展非畜牧业等多元产业,采取“牲畜入股、草场流转、产业发展和资产收益资金投入、安排就业”等举措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从“优势资源”到“优势产业”的转变。
目前,荷日恒村的合作社存栏从2020年顶峰时期1000只羊、100头牛,到2022年存栏羊3200多只、牛280多头,已建成5个成规模的养殖场点。今年出栏牛110头、羊1404只,在日前的分红大会上,户均分红首次突破户均万元大关。
村民华白说:“合作社成立后,村里给我安排了放牧员的工作,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一年就有2万多元的收入,还有分红资金,每年的收入都在噌噌往上涨。”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建设千牛万羊基地,把荷日恒村打造成销售、加工等全产业链的畜牧业强村,让牧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洛加信心满满地说。(文:马文莉 张添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