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孩子王”

发布时间:2022-11-07 10:44:55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任祥军凭着热情执着成了大山里的“孩子王”。

三尺讲台,是他演绎人生价值的舞台;一块黑板,是他书写教育理想的天空。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已耕耘23年的任祥军凭着对教学的一份热情、一份执着,成为了这座大山里的“孩子王”。

在位于努鲁儿虎山脉边缘的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二道村小学掩映在一片青翠的大山里。二道村小学建校已有60年历史,但到2007年,只剩下幼儿园和一、二年级学生。目前全校有3名老师和21名学生。

23年来,孩子送走了一波又一波,老师也走了一波又一波,但任祥军却一直坚守在这里,他的坚守将一个个孩子送出村子,托起了村子的希望。

任祥军和孩子们在课间活动

初秋的村庄空气格外清新,二道村小学矗立在村子中间,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打破了村里的寂静。现年57岁的任祥军,正在教室里教8个小学生数数,皱纹已经爬上额头,瘦削单薄而不失干练,依稀可见年轻时的风采。

2000年,二道村小学急需教师,因为村里小学条件都比较差,没有人愿意到去工作,当时在南湾子中心校工作的任祥军主动请缨,他说:“我出生在二道村,现在家乡需要我,我愿意到二道村小学工作。”就这样,任祥军回到了村里,开始了村小的教学之路。

任祥军在教孩子数数

刚来到二道村小学时,学校共有104名学生、8名教师。由于条件艰苦,任祥军身边的同事陆续离开了。“有的去镇里了,有的出去打工了。”任祥军说,自己也曾动过和同事一样去镇里发展的想法,但越多的老师离开,他对学生而言就越不能离开。

20多年前的村小,条件比较艰苦,尤其是冬天,木制的窗户四处漏风,外面刮大风、屋里刮小风,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看到靠近窗户附近的孩子手脚冻得通红,任祥军便从家带来塑料布把所有窗户都加上了一层保温层。为了能让孩子们到校后能有一个温暖的教室,他每天天蒙蒙亮就来到学校,给每一个教室都生上火炉。

“孩子们还小,冬天太冷,怕冻感冒,我早点来到学校,把教室里的火炉生得热热乎乎的,孩子们就能安心读书了。”任祥军回忆起20多年前的经历。任祥军家距离村小3公里,步行需要30分钟,刺骨的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走到学校,任祥军几乎已经冻透了,“我是大人,忍忍就过去了,不能冻着孩子们。”任祥军说。就这样,任祥军在风雪中走过了17年,直到2017年,学校装上了暖气,任祥军才结束了生火炉的使命。

任祥军在写教案

2011年,任祥军买了一辆代步车,与其说是自己的代步车,倒不如说是接送学生们的“校车”,“学校的孩子们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接送不方便,尤其雨雪天气,我只有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回家才能安心。”任祥军说。“校车”司机的工作,任祥军一直坚持了11年。

2011年,任祥军的妻子罹患脑膜瘤,任祥军陪妻子赴北京治病,在妻子做完手术的第二天,任祥军就拜托姐姐照顾妻子,独自一人踏上了回家的火车。“实在不放心学校的孩子,每个年级只有一名老师,不想耽误孩子们上课。”任祥军解释。

任祥军组织孩子们进行课间活动

在二道村小学工作了23年的任祥军,已教出了村里的两代人,很多第一代的学生如今又把孩子交给了他,村民们对任祥军抱有着最深的信任。“我想留在这里,希望村里的孩子们能读书,将来能有出息,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任祥军凭借这份责任感,坚守这里23年,先后送走了400多名学生,其中有20多人跨进大学校门,一部分学生还考上了研究生。

课间的时候,任祥军总会拿着自己的小锄头清理校园里的杂草,“学校”对他而言,并不只是工作单位,在他心理,更像是自己的家,一个陪伴了23年的家,这个家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

任祥军已经56岁了,几年后就要面临退休,他所担心的是“后继无人”。“我们这边离中心校有20多公里,房租、水电、陪读这些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负担,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条件去中心校。”任祥军说,“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愿意扎根乡村教育。”(文/图: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