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非遗文化 延续匠心传承

发布时间:2022-09-23 15:15:00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是一个地方珍藏的记忆,更是一个地方文脉的延续。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的非遗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制作精美的马鞍、苍劲豪放的科尔沁潮尔史诗、节奏轻快的好来宝、浑然天成的蒙古文书法……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这座英雄故里城镇的美,也让“非遗”独特的艺术魅力愈加焕发光芒。

蒙医整骨:始于70年代的“品牌”医院

在科左后旗“70后”的记忆中,诊治了当地无数百姓的内蒙古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不得不提。

蒙医整骨医院坐落于蒙医整骨发祥地科左后旗甘旗卡镇,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唯一一所以蒙医药理论为基础、以蒙医整骨为品牌的特色医院。该院始建于1976年5月,是一家集医疗、康复、科研、教学、蒙药制剂为一体的现代化国家三级甲等蒙医专科医院。医院在坚持“蒙医整骨为特色、发挥蒙医药优势、加强蒙药制剂建设”为重点的专科建设基础上,注重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肛肠科、小针刀等综合发展,并填补了科左后旗无关节腔镜手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空白。该院以质优价廉的服务为患者解除病痛,使广大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权威医学专家的诊治。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被列为“蒙医药(蒙医正骨疗法)”项目保护单位。如今,随着该院的不断发展,蒙医正骨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步广为人知。

好来宝:传唱已千年

琴声响,唱腔亮,在网络直播听了好来宝的山东济南网友“绿色的橙子”留下了这样的评论:“虽然我听不懂蒙古语,但仍能从曲调里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深远,感受到草原儿女的豪放深邃。传统艺术有超越语言的感染力,太精彩了!”

6月19日,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北方鼓曲唱曲类节目赛区)在中国曲艺名城——长治开赛。赛事采取线上形式举办。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著名的民间艺人海青以一曲优美的好来宝《科尔沁走马赞》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长治赛区)节目奖提名。

海青是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好来宝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好来宝是蒙古民族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千百年来在草原广泛流传。好来宝多是即兴创作,风格轻松幽默,节奏明快,奇巧变幻,唱词近于民歌,都是押头韵,但尾韵却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最具典型的便是一词重叠。大致说来,好来宝可分为三种形式:叙事性的单口好来宝,问答式的对口好来宝及论战式好来宝,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具制作:勾起乡愁的物件

缰绳、马鞍、马车架是草原地区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小时候离不开的交通及生活用具。在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陶格敦白乙爷爷做的马鞍成为了不少人勾起乡愁的物件。

“蒙古族是马背民族,人和马是分不开的。我70多岁了,一辈子就没琢磨过别的、没干过别的。今后只要我还能做得动,我就要继续把马具做下去,给下一代的孩子们留下我们民族的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陶格敦白乙摸着他带去参加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雕花马鞍坚定地说。

多年来,陶格敦白乙致力于传承马具制作这一民族传统手工艺,他制作的马具独一无二,制作手法细腻,许多人不远千里来找他学手艺,也吸引着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前来选购马具。在他的努力下,2015年6月,科左后旗马具制作传承协会成立,这也见证着马具文化在一代工匠手中的延续和传承。

一曲口口相承的民歌、一种代代传承的技艺、一次民俗娱乐活动……经历绵长岁月,无数代人承接起非遗传承的接力棒,赓续民间千年文脉,像一粒粒种子在科左后旗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断唤起人们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文:冯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