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草甸,湖泊……这里有美丽的风景,有心灵的殿堂,却曾因山大沟深、环境闭塞、自然条件差而常年处于深度贫困中,这里就是四川省色达县。
2020年2月,经过全县干部群众7年的脱贫攻坚努力,色达县终于退出贫困县序列,色达人民迎来新的生活。
2022年,为了支持包括色达县在内的全国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央组织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教育部、国资委、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地方农业系统精心遴选推荐了1089名高层次高水平产业技术专家组成国家科技特派团,赶赴各地开展为期3年的科技帮扶,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着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
先找问题再培训
推开色达县优质牧草基地的草料库房大门,国家科技特派团色达团团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青贮技术岗位团队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吴哲闻到一股异味。“这批青贮饲料出问题了。”吴哲心里一紧。
果然,库房里堆存的裹包青贮玉米饲料出现了破损,随机对裹包青贮玉米饲料进行拆封,发现青贮玉米饲料有发臭、颜色偏黄等问题。吴哲认为这批青贮饲料可能发生了霉变等情况。随即,吴哲便对同行的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现场培训,一行人在仓库内外走走看看,时不时蹲下察看、闻嗅,找问题、查原因、传授解决方法,一待就是一下午。
国家科技特派团色达团团长、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刚介绍,色达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早晚温差大、气压低、高寒缺氧,制作饲草青贮的技术环境条件与平原地区有所不同,需要专家在高原地区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的饲草青贮技术模式,以解决冬春饲草短缺燃眉之急,造福当地农牧民。这次培训是一次针对性培训,完全不同于常见的“灌输式”技术培训,往常把农牧民集中在一起,专家照材料讲课,大家听得昏头昏脑,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这次我们直接到现场,找问题、查原因,开展诊断式、探究式的主题培训。形式直观易懂,农技人员们在自己熟悉的日常工作环境中参与度也高,培训效果十分不错。”刘刚说。
同行的色达县五七牧场场长洛登说:“这次是个很好的机会,专家老师面对面手把手地帮助我们解决了实际生产中玉米青贮存在的技术难题,还给我们传授了很多适合色达地区的种草养畜技术,回去之后我要把这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争取带领所有五七牧场的农牧民扎实做好种草养畜工作,为全县的种草养畜发挥示范作用。”
培养一批本土专家
近日,国家科技特派团色达团在色达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举办了“国家科技特派团色达县产业发展培训会”,20余位色达“本土专家”参加了培训会。
为什么不培训广大群众反而要培训专家?
色达县海拔高、气候寒冷、空气含氧量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对当地气候环境适应性不强,再加上当地多为藏族同胞,语言交流存在一定障碍,这对科技帮扶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色达县农牧产业技术服务问题,国家科技特派团色达团因地制宜制定了“本土专家为主、特派专家为辅;引进走出互动、特派培训本土;参与精准诊断、服务重在实效”的色达农牧产业发展科技服务机制,着力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效果好、可持续”的农牧业科技服务队伍。
在产业技术服务中,特派专家在语言沟通、即时帮扶上存在着距离和时间安排等方面的诸多不便,本土专家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能快速有效地融入当地农牧民,与其通畅交流从而顺利解决群众难题,也能在群众需要时及时到场进行技术指导。
本土专家是地方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员,因此,本土专家的技术水平必须得到有力提升。国家科技特派团色达团在培训方式方法上推陈出新,案例分享、小组讨论、实地诊断等多种培训方式尽可能让参训人员全面直观清楚地了解产业发展相关问题和解决方式。
刘刚介绍,本次培训不是一次孤立的随意培训,而是国家科技特派团服务色达县3年行动计划中系统性培训的重要环节,他们将基于本次培训研讨和实地调研结果形成未来3年培训者培训(TOT)计划,支持色达县本土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色达本土专家队伍。
为高原草畜业出谋划策
色达县是全国120个重点牧业县和四川省十大纯牧业县之一。全县拥有可利用草场面积1233.4万亩,2021年底,全县有各类牲畜25.4万头(只、匹),其中牦牛有23.2万头,占牲畜总数的91.2%。为提高养殖效率和效益,色达县养殖方式由以往的天然散养逐步向半舍饲养殖方式转变,形成了夏秋季节以“白天散养+夜晚补饲”为主的养殖方式,冬春两季以圈舍补饲为主的养殖方式。
养殖方式的转变极大地增加了养殖主体对牧草的需求,色达县县委、县政府坚持“牧业发展、草业先行”的原则,采取县乡村户四级打贮草基地建设,按照县级万亩、乡均2000亩、村均500亩、户均1亩的标准实施牧草种植,种植面积达9万亩,按照亩产600斤左右青干草计算,每年的存草量达2.7万吨,改变了以往高价从外县调运的局面,有效地满足了本地养殖业对牧草的需求。
刘刚认为,色达地区饲草生产有个好的开端,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为了更好地支撑当地牦牛产业发展,必须提升当地饲草生产能力,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原地区的饲草产业发展模式。
入选国家科技特派团后,刘刚和吴哲便前往色达进行调研指导。在对色达的饲草种植基地、饲草加工企业和养殖企业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后,他们认为色达地区饲草产业存在缺乏优良饲草品种、饲草产品种类单一、饲草产品质量不高、缺乏饲草科学存储技术等问题。
根据当地草原的状况和饲草需求情况,依托于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多年成果,刘刚和吴哲两位专家制定了色达地区饲草产业发展方案,从科学评价色达地区饲草产品的质量情况、筛选适合当地的饲草品种、提升色达地区饲草产品质量、建立科学利用饲草技术以及建立一支本土牧草专家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指导,为色达草畜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文:杨惠,原标题:让高原畜牧业重焕生机——国家科技特派团助力四川色达县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