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到广阔的农村基层接受历练,得到领导关心、同事鼓励、老乡帮助,感觉工作和生活上都有了进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崔晓彤服务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人民政府,这是在她的“三支一扶”工作总结中写下的一段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句子,朴实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所有“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心声。
“三支一扶”指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工作时限是2年。“三支一扶”引导鼓励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有效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为基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培养锻炼一批了解基层、熟悉基层和志愿扎根基层的各类人才。
强化保障安置,确保“留得住”
“工作人员经常给我打电话,询问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还告诉我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他们帮忙。”同样在钱家店镇工作的张竞芝因为人社“后勤保障”心里很踏实。
科尔沁区为了让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从定岗、分岗,考核、管理,再到待遇、保障,搭建干事创业的良好平台,创造施展才干的工作条件,免除后顾之忧。按照岗位名称、专业、服务单位的发展水平以及今后发展方向等内容,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调研,搭好人岗对接平台,定向分岗。同时按时足额发放生活补贴、安家费,按时缴纳社会保险,积极为“三支一扶”人员安排办公场所和食宿。
“我们也会定期召开座谈会、电话回访,让每一位‘三支一扶’人员感受到人社服务。看到大学生在基层得到锻炼和成长,我们为之高兴,但同时也深知责任重大,所以会继续做好‘三支一扶’工作。”科尔沁区人社局“三支一扶”工作负责人宁福林说。
截至目前,科尔沁区有126名“三支一扶”在岗人员,扎根基层、挥洒青春、贡献力量。
对口培训帮带,实现“干得好”
“从大学的象牙塔到农村基层地区,大学生难免会在融入乡村开展工作时遇到问题,对未来的发展、职业选择上存在疑惑,这就需要我们强化培养,完善岗前、在岗、离岗前和能力提升培训体系,让他们尽快投入到工作中。”宁福林介绍。
科尔沁区紧贴基层实际,充分依托理论教学、“老带新”以及“传帮带”,积极引导基层单位结合岗位需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针对有效的各类培训,帮助“三支一扶”人员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增强归属感。
通过培训,张竞芝和崔晓彤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也理清了思路。他们在工作中积极为先天听力障碍儿童联系聋哑学校,多方沟通协调,最终帮助先天听力障碍儿童顺利入学,并免除其大部分学杂费。实时监测脱贫户、解决住房问题、保障经济来源、带动自主创业……看似柔弱的姑娘,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上,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成了几件实事、几件好事。
寻求就业机会,力争“流得通”
做好“出口”,促进服务期满流动,畅通流动渠道,是“三支一扶”工作的重要一环,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工作的持续、科学推进,科尔沁区人社局“用尽全力”,让期满人员未来更可期。
科尔沁区积极探索“三支一扶”人员期满就业服务工作,健全和完善就业服务工作机制,落实报考公务员相关政策,加大事业单位吸纳就业力度,帮扶“三支一扶”人员自主创业。科尔沁区2020届和2021届招录的“三支一扶”人员,共有32人通过了公务员、事业编、教师招录等考试。
“我们会进一步强化服务管理,化解矛盾困难,把‘三支一扶’工作抓细、抓实、抓好、抓优,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养和输送更好更多的优秀人才,让更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基层成长成才!”宁福林说。(文:孔湘宁 包乌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