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哲:养殖路上“牛”起来

发布时间:2022-07-15 15:48:46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他从小生活在农村,有着浓厚的家乡情怀。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创业,他就是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辽河农场80后大学生曹艳哲。

见到曹艳哲的时候,他正在标准化牛舍里忙着给他的西门塔尔牛添加“营养餐”。既是管理者又是临时工人,顶着30几度的高温,曹艳哲拌料、喂牛,动作干净利落。

2008年,曹艳哲从西安翻译学院贸易专业毕业,并在大城市找了一份优渥的工作。2009年,曹艳哲怀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回到了辽河农场发展。2017年,他成立了哲信牧业有限公司,开始了他的养牛路。

“刚开始养牛不懂技术也不懂防疫,2017年秋天的时候,有20多头牛得了口蹄疫,当时非常着急。”万事开头难,曹艳哲养殖路上第一次遇到了困境。这场疫病,曹艳哲痛失了两头牛,承担几万元的经济损失。这让曹艳哲意识到掌握养殖技术和做好防疫的重要性。于是,曹艳哲开始通过网络和书籍学习牛病防治、饲料配比、品种改良等知识。

曹艳哲吃得了苦、受得了累、忍受得了寂寞。几年来,从最初的40多头牛发展到现在的牛存栏160多头,从一个养牛“小白”到行家里手,曹艳哲付出了很多。“养牛这个活儿挺累的、挺操心的,尤其是冬天牛下犊的时候,一夜之间得醒两三次,起来看这个牛到底生没生犊,及时把牛犊毛擦干,让它吃上初乳,这样才能放心地睡觉。”说起养牛的艰辛,曹艳哲深有感触。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前行者。经过努力,曹艳哲的企业开启了“生态农业模式”,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打造“粪便还田、滋养土壤、优质牧草喂牛”的科学发展之路。

“承包我们当地闲置土地,一部分用来种青贮和紫花苜蓿,一部分用来种植玉米,这样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养牛产生的粪便还可以还田,这样能减少化肥的使用,增加自己的经济效益。”曹艳哲说,预计今年一头牛能挣个3000多块钱,整体效益能达到四十万元左右。

富裕起来的曹艳哲还身体力行帮助附近有意向发展养牛产业的村民养牛,在曹艳哲的帮助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养牛的行列。王洪林就是其中之一。“牛有毛病了,给他打电话,他就带药来了,也不要钱。这两年没少帮我。”王洪林言语中流露着感激。

从一名涉世未深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回乡创业青年,这其中的付出和努力是常人无法企及的。曹艳哲说,他的成功离不开场党委的支持,这让他创业更有底气和信心。

“在我的养牛过程中,场党委帮助我安装了网线,给我协调了电脑跟打印机,协调市里多家单位给我安装了品源追溯系统,让我的养殖走上科技路。”曹艳哲说。

如今,曹艳哲的企业已经初具规模,标准化养殖场、饲料基地、青贮窖池应有尽有。说起未来的发展,曹艳哲信心满满。“下一步,想把我的牛的品种改良得好一点,数量上再扩大一些,带动周边的更多农户养牛,一起增收致富。”

(文:吕志敏 张晋一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