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清澈蜿蜒,青山连绵起伏,纯净蓝天的映衬下,各色小花点缀得草原翠色欲滴,成为飞禽走兽休养生息的乐园,置身其中与万物和谐相处,宁静的自然之美令人心旷神怡。立夏过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位于三江源腹地的果洛州,遍布有总流程3300多公里的36条大小河流,分别注入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是“中华水塔”的重要水源地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作为生态保护的前沿阵地,果洛州把守护好三江源、确保“碧水永续东流”作为肩负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果洛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并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和保护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重大要求,自觉肩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推进生态文明新高地建设。
时值5月,果洛迎来虫草采挖时节,散布在广袤草原上的群众一派繁忙。在阿尼玛卿山脚下的玛沁县雪山乡,作为民间自发组织的日赛妇女环保协会迎来了一年里最为忙碌的时节。
“采挖后如果不回填土壤,第二年再回到这里还是会留有与之前一模一样的坑洞。”今年57岁的关却卓玛,对这片自小生活的草原满怀热爱,同时也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感受颇深。为了让人们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不损害生态环境,每年这时,作为日赛妇女环保协会领头人的关却卓玛都要和同伴们参与到草原修复工作中,鼓励人们用草籽和青稞种子回填坑洞,保护好脚下的这片草原。
正如关却卓玛一样,“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已深植于果洛各族干部群众心中,贯穿到推动果洛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玛域草原上,不断绘就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生共赢的优美画卷。
在甘德县岗龙乡岗龙村,禁牧减畜、分群放牧、合理分工,改变了以前牧民超载放牧、增畜不增收的发展困境,既对治理草原沙化和湿地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实现了劳动力的转移。
在达日县窝赛乡直却沟,退化草原人工种草修复的成功实践,遏制了昔日“草原之癌”黑土滩大肆扩张的脚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重现今日,越来越多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民尝到了生态向好的甜头。
解决好生态美和百姓富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题中之义。多年来,果洛州大力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落实以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贴、生产性综合补贴、畜牧良种补贴为内容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这一长效之举不仅使草原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和长足发展,也让更多当地牧民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
“草原干净了,湖水更清澈了,看到了以前从来没见过的鸟类,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了。”每日穿梭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亲身感受黄河源草原上最直观的变化,玛多县扎陵湖乡尕泽村生态管护员才扎有感而发:“生态好了,子孙后代才有未来”。
2021年,果洛州发展吸纳10717名当地牧民为生态管护员,参与投入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牧民生态管护收入占比由10%提高至20%以上,生态管护员已成为一支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生态保护队伍,实现了资源保护、群众增收的“双赢”目标。
翻开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卷册上最新一页,果洛州蹄疾步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生态立州”的源头担当,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2019年至2021年,果洛州长江流域25公里河岸、1.03万公顷黑土坡进行了生态修复治理,清运垃圾10871立方米;黄河流域13.88公里河岸进行了生态修复治理,清运垃圾7150立方米。组织实施投资32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退牧还草、重度退化草原治理、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
果洛州连续两年在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评为优秀,全州环境空气优良率位居全省第二,境内黄河、长江流域地表水二类水质和各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黄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一类,全州污染物排放总量仅占全省2%……全州污染防治攻坚战捷报频传。
2021年,果洛州不断加大国土绿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完成国土绿化5.4万公顷,草原植被盖度达62%,依法开展长江、黄河流域禁捕禁渔,成立了禁捕工作专班和禁捕执法队伍,建立重大案件挂牌督办、执法联动、信访举报等制度,健全禁捕管理长效机制,开展长江上游渔业增殖放流活动,共放流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各2.5万尾,累计放流60万尾。
以建设绿色、美丽生态为目标,以低碳、环保、生态为内涵,从天空到大地再到河流,全域布局,果洛州政府将坚定不移建设生态文明高地,持之以恒守护蓝天碧水净土列为重点工作,以上率下,统筹推进全州生态环境保护。
如今,在这片雪域净土上,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生态绿已是果洛州最大的优势和骄傲,更是果洛儿女接续发展的底色和不懈追求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