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奈曼旗奈林学区中心校:上好“三堂课” 谱写团结曲

发布时间:2022-07-12 11:36:24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近年来,学校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上好精神、行为和课程“三堂文化课”入手,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奏响民族团结和谐曲。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林学区中心校是一所蒙汉合校,近年来,学校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上好精神、行为和课程“三堂文化课”入手,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奏响民族团结和谐曲。

校内实践基地——蒙古包和周围种植的农作物

精神文化课培植团结意识

走进奈曼旗奈林学区中心校,校园里民族团结知识展板十分醒目,文化氛围分外浓厚,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民族团结的力量,共居共学、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这种花叫百日菊,它像征着团结、向上……”面对来访者,学校五年蒙授生乌日力嘎用熟练的汉语介绍校园文化之“花”的内涵。

在这里,每一株花、一棵树,都被赋予了“团结”的精神内涵。

“它的枝叶紧靠,象征着各族师生团结向上!”在操场南侧的“团结林”下,五年蒙授生宝红霞表情丰富,带着可爱的肢体语言,用熟练的汉语向大家讲解校树——白杨的“团结”文化。

奈林学区中心校将校园里的一花一树都赋予了“团结”的含义,让校园每一面墙、每一处景都会说话,让民族团结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从小在心里种下了团结的种子。

在学校一隅,建有一座蒙古包,蒙古包内有蒙古族服饰和日常用品,蒙古包四周花池内种植“五谷”,学生们在观赏体验中认“五谷”、知民俗,让蒙汉学生从小就了解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

不仅如此,教风、学风、校风和校训“三风一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的校训已将“团结”植根于学校的精神文化之中,“团结一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团结协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精诚团结”共同教学相长。

校内的“团结林”

行为文化课凝聚团结力量

如果说精神文化课是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根,将体育活动和文艺表演等行为文化纳入到教育教学中,则是学校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在表现。

“同学们听我哨声,看我手势,我一吹哨,就开始!”操场上,体育老师孙峰正在给五年级的学生上体育课,内容是拔河比赛。三十多个学生分成红蓝两队,一声哨响,两边的孩子个个铆足了劲儿,都不甘示弱,用力把对方拉向自己的这边。

孙峰表示,两个队里蒙古族和汉族学生各一半,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团结才能胜利”这个道理。孙峰介绍,学校为了促进学生间的民族团结,在平时学校举办的体育和文艺各种对抗赛中,学校都是以红蓝队而不是以蒙汉班级来分组对抗,极大促进了各民族学生间的交流交融和团结互助。

体育课上的拔河比赛

“现在我们的老师都是两个班共用,蒙授生的汉语也说得非常流利。”学校校长金常胜笑着说。

走过四年二班教室,里面的学生在上音乐课。金常胜介绍,这是四年级的学生在共同上音乐课,老师正在用汉语教学生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过了一会儿,老师又用蒙古语教唱一遍,每个学生都学唱得非常认真。

金常胜介绍,除了音体美这些学科,学校还创建了国旗下教育“阵地”,每周一升国旗时,除了蒙汉班轮流升国旗,还特别安排了合班升旗,旗手出旗训练和诵读毛泽东诗词等环节都需要学生的密切配合。此外,会讲、会演民族团结故事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学校通过民族团结典故《文成公主进藏》《昭君出塞》《张赛出使西域》以及《草原母亲和国家的孩子》等为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音乐教师包银凤用蒙汉双语教孩子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课程文化课深化团结进步

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奈林学区中心校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还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实施了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文化建设。

开发民族文化项目课程推进民族团结。学校开发了熬奶茶、走进蒙古包、炼黄油等项目课程,实施学科整合综合实践,邀请家长参与到其中,通过讲解、操作、寓教于乐等系列环节,把语文、音乐、劳动、科学等课程揉合进实践中。

校本课程开发,推进弘扬传统文化。学校以校本课程为主,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利用早读时间开展“诵读经典,传承文明”活动。在参加全区“我们一起阅读吧”统编语文教材朗读活动中,该校32名学生荣获“阅读之星”荣誉称号。

编写《民族团结经典故事选编》校本读本,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理解民族团结的内涵,让孩子们讲故事、演故事,并且在每年的校园艺术节中由五年级全体学生参与的大型情境歌舞剧《阿阑豁阿五箭教子》,让孩子们懂得“团结”的力量。在2022年通辽市民委组织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微视频有奖评选活动中,该校教师乌力吉录制的《草原母亲——都贵玛的故事》获得全市第四名的好成绩。

学生了解蒙古包知识

(文:侯显峰,摄影: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