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2-05-31 09:12:52丨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丨作者:康维海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近年来,青海省统筹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通过优化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

近年来,青海省统筹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通过优化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全面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

青海省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综合治理工程,维护生态平衡,将青海省90%的国土空间规划为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明确将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作为两大主导生态功能,实行严格保护。同时,青海省积极开展森林草原保护修复,整合优化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大力实施国家公园建设,为野生动植物栖息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实施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野外濒危物种拯救等工程,就地与迁地保护互补,使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逐步完善。

去年以来,青海省进一步压实保护责任。一方面,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省、市(州)、县(区)、乡(镇)、村五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了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自然资源管理新机制和网格化管理新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际湿地日、草原普法宣传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宣传节点,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和科普教育,引导公众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营造了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从出台有关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植物、有害生物防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到开展专项行动打击非法交易;从推动雪豹、藏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到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提高青海全省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水平,到将保险机制引入野生动物致害赔偿……青海省一系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测算,青藏高原藏羚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7万只增长至现存的30万只,成为我国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三江源的最佳映照;青海省普氏原羚数量由原来的不足300只增加到2800只,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0.85万吨,与2002年保护初期相比累计增长40余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