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奈曼旗:小镇稳住群众“菜篮子”

发布时间:2022-04-29 17:45:00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菜篮子”一头连接着农业这根经济命脉,一头连接着百姓的民生刚需。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城区是一个拥有近6万人口的“大镇”,“吃饱吃好”的群众需求无疑是旗所在地大沁他拉镇的“头号工程”。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织牢“菜篮子”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好蔬菜经济,保障市场产品供给、保障群众日常需求被再次提上新高度。

蔬菜庭院化,守好“菜园子”

大沁他拉镇双合村是一个近郊村,人口多耕地少,长期以来注重发展“庭院菜园”,镇里因势利导,大力扶持庭院经济,种植应季蔬菜,精耕细作打造“菜园经济”,鼓励园内旧棚改造和闲棚利用,既保持住了农村蔬菜种植面积,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村民张建华、王作莲夫妇种的小菜园内,黄瓜、柿子、茄子等各种秧苗一应俱全。王作莲介绍,她和丈夫两人年龄已高,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所以老两口就专心伺弄自家的菜园,不但种植各种蔬菜还培育菜苗,4亩多地小菜园一年就能为家里增收5万余元。

如今,双合村各家各户院子里规规整整的“小菜园”,春夏时节绿意盎然。村内共有160多户农户利用自家的小菜园发展蔬菜经济。

地理优势化,用好“菜摊子”

大沁他拉镇光明村是一个典型的城关村,与城镇“一线之隔”,光明村的菜园距离城区的大型菜市场——北方市场不足一千米。光明村有着多年的“种菜史”,也是奈曼旗最早的“菜农”发展地,村民们纷纷借此优势成为“批发商”,向菜市场销售各类菜品,渐渐的也有不少菜农主动成为“菜摊主”。

为了进一步迎合市场需求、占领市场优势,大沁他拉镇帮助光明村谋划蔬菜经济发展,申报落实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建设蔬菜大棚36栋,种植的鲜桃、葡萄、樱桃、豆角、黄瓜等特色蔬果迅速在市场走红。

特色鲜桃种植技术员王金艳评价,桃子的品相好,口感香甜,平均每斤价格都在10元左右,水果市场也扩大到城区各大市场、超市,外销市场也很可观。

光明村设施农业不仅帮助菜农稳定产业发展、占据市场,

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村民杨艳红夏季每天早上6点半到大棚工作,施肥、浇水、剪枝、割菜、装箱、送菜等工作,月收入也在2700元左右。据了解,蔬菜大棚种植期每天的常用工人数一般在20人左右。

农业设施化,建好“菜棚子”

搭好桥走好路。近年来,大沁他拉镇充分发挥近郊村屯种植蔬菜历史时间长、经验丰富和销售便利等优势,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先后在哈沙图村、刘家堡村、红星村、兴隆地村、胜利村等近14个村发展蔬菜经济,建设春秋棚、暖棚等农业大棚共计600余栋,并逐渐将其建设打造成茄子、黄瓜、大葱、白菜等绿色蔬菜专业村,向着“一村一品”迈进。

大沁他拉镇哈沙图村现有蔬菜大棚302栋,其中暖棚68栋,春秋棚234栋,尝试无土栽培,开展约耕租种,线上下单、线下派送等特色模式;兴隆地村引进种植能人与优势项目,通过温室大棚带动传统大田,将普通农田建设为高标准农田,大棚大田二茬轮作,效益倍增,并带动群众务工年均增收10000元以上;刘家堡村结合第三产业,种植草莓进行旅游采摘,逐渐打响草莓采摘品牌;胜利村、红星村、鄂布根包冷村蔬菜大棚落地落项,黄瓜、角瓜、草莓各类蔬果渐成特色,全镇蔬菜经济蓬勃发展。

政府重调节,扎好“菜篮子”

守好“菜园子”,用好“菜摊子”,建好“菜棚子”,在发展蔬菜经济,扎稳扎牢“菜篮子”的路上,大沁他拉镇主动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头雁”作用,既要带着群众干,又要与市场深度融合,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种植大户”等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新模式,成立光明村奈曼旗绿家园农业有限公司,建设光明村设施农业小区,建成兴隆地村农业科技“育繁推一体化”设施农业示范区,服务城区的周边“菜篮子”工程逐步升级。

2020年疫情发生后,在镇、村两级的全力支持和帮扶下,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生产不断档、供应有保障、价格基本稳定,守住了大沁他拉镇居民的“餐盘子”“菜篮子”。

(文: 陈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