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技术改良,转型升级注册了“荞管家”商标;通过技术引进,素有“菌中之王”的羊肚菌落户库伦旗;通过技术创新,粪污变成粪肥,助力乡村振兴绿色高效发展……一个个喜讯让更多老百姓共享“科技盛宴”。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以推进落实“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走生态路 兴农牧业 打文旅牌”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技术转型:赋予特色产业“新功效”
库伦旗荞麦种植有1000多年的历史,荞麦始终是库伦旗的主要粮食作物。
库伦旗依托荞麦“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既有品牌优势,实施荞麦振兴计划,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强化科技保障和技术服务,有效巩固产业发展源头保障。
积极培育库伦旗扣河子镇平安村蕴绿菌业食品有限公司,通过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苦荞试验基地2000亩,开展苦荞新品种对比示范、苦荞良种与种子提纯复壮,筛选出适宜库伦旗种植的新品种3个。2019年,公司充分运用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改技术、改工艺、改设备、改产品、改管理,实现企业提质增效、科学发展,建立袋用茶自动化生产线1条,转型升级注册了荞管家商标,成为库伦旗首家以生产荞麦茶为主的企业。目前有自动化生产线2条,日均生产黑苦荞茶1000斤,年利润可达到200余万元。
今年,又通过与内蒙古民族大学积极对接,牵线搭桥将内蒙古民族大学的3项专利产品,荞麦复合乳、荞麦酱油、荞麦芽茶委托授权给蕴绿菌业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大批生产。
库伦旗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纪晓东介绍:“聚焦提升‘库伦荞麦’品牌价值,库伦旗持续加强校企产学园合作与科技项目建设,积极突破技术障碍,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使库伦荞麦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不断扩大。”
技术引进:增添支柱产业“新品种”
近日,记者走进库伦旗水泉乡水泉村果蔬菌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只见种植户正忙着采收成熟的羊肚菌,小心翼翼地采摘、整齐有序地摆放、轻拿轻放到烘干机内烘烤,准备装袋远销,这在库伦旗还是“新奇特”物种。
据悉,羊肚菌不仅新奇特,更是珍稀药食兼用菌,且到库伦旗仅有2个月时间。
“这茬羊肚菌是在二月初才试种的,仅过了2个月就成熟了,而且非常成功,仅1亩地就收获了近600斤,按市场价鲜货每斤80元算,收入就可达5万元,烘干后每斤售价更能达到800元。目前,基本都已预定。”水泉村党支部书记王伟光信心满满算起收入账。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库伦旗将大量的资源下沉汇聚到乡村,通过鼓励嘎查村干部自主学习、探索、实践,积极引进羊肚菌、黑番茄、樱桃、锦绣海棠等新型种植品种和鸵鸟、梅花鹿、稻田蟹、赛马等新型养殖品种,努力营造奇、优、特产业发展环境,打造集研发、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
技术创新:挖掘农村产业“新动力”
春耕备耕正当时,不误农时撒粪忙。库伦旗50辆撒粪车全面投入使用,日夜田间作业,省钱又省力,农牧民心里乐开了花。
库伦旗牲畜存栏总量达到71.5万头,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粪污。
为有效利用粪污,减少养殖业的规模发展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库伦旗积极探索实施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财政投资2544万元,建设27000余平储粪场,采购50辆撒粪车,全力推动粪污变成粪肥,目前全旗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已达85%,既美了乡村,又肥了农田。
“我们家养80余头牛,每年春季撒粪是一件头疼事,一点一点往地里拉粪、费时费力人工撒,撒得还不均匀,今天村党支部派专用撒粪车帮助撒粪,轻松把这个‘心病’给我解决了。”库伦镇上养畜牧嘎查村民斯琴毕力格对撒粪车项目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
乡村振兴需要科技人才支撑。为有效激发科技人才活力,库伦旗充分发挥“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农牧系统科技培训服务团队力量,组织、协调、整合多方力量,线上线下同步开展肉牛羊养殖、饲草饲料、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农机技术、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牧区公共卫生、抗灾救灾知识等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农牧民掌握一技之长,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库伦旗,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进行,科技助力乡村产业蕴含勃勃生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化为了现实。(文:李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