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纵横,高寒缺氧,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特有的土著鱼类。青藏高原鱼类是世界海拔分布最高的鱼种,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物种。
“青海土著鱼类主要以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为主,其中裂腹鱼因鱼的臀鳍两侧具有排列成行的大鳞片,鳞片之间的区域在腹部形似一道裂口而得名。”李柯懋指着一幅齐口裂腹鱼的照片向记者介绍。
李柯懋是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的一名高级工程师,2001年,从上海海洋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青海省西宁市成为一名渔业工作者。当时,受人为活动等原因影响,青海珍稀濒危土著鱼类分布区萎缩,自然栖息生境遭到破坏。
这是青藏高原特有鱼类极边扁咽齿鱼(受访者供图)
高原冷水鱼生长速度缓慢,繁殖能力低,一旦受到破坏,种群数量短期内难以恢复。李柯懋介绍,鱼类同时也是水禽等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其数量减少会产生蝴蝶效应,进而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鱼类保护形势严峻,刻不容缓。那段时间,李柯懋频繁向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请教,逐渐掌握了野外调查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也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摸清家底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去实地采集大量鱼类样本。”前往三江源等地区进行源头监测和样本采集,每年驱车近万公里,往返上百个监测点,这对李柯懋和同事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野外调查之路,除了要克服高原缺氧环境之外,还充满了不期而遇的“挑战”。无人区中车陷沼泽,要划橡皮艇下水撒网……“有一次调查,由于道路不通,我们下车扛着设备徒步8个小时,在龙羊峡翻越山脉的途中路遇积雪,被困山崖,一直到第二天才遇救脱险!”说起十多年前的情景,李柯懋记忆犹新。
“抓”鱼很累,但也有点儿甜,有时意外收获的一个样本就能将途中的疲惫一扫而光。2019年5月,李柯懋在长江正源沱沱河开展监测时获得了一个裸腹叶须鱼样本。“这条鱼接近3斤重,我们很久没发现过这么大的鱼了,大家都很高兴,说明这片水域生态环境较好,鱼儿的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李柯懋说。
这是李柯懋和同事在长江正源沱沱河流域捕捞到的裸腹叶须鱼样本(受访者供图)
随着长江、黄河流域等重点水域陆续实施禁捕,青海土著鱼类种群数量得到显著恢复。“目前青海共记载土著鱼类52种,种群资源保存较为完整,多数重要鱼类仍有分布。”护鱼二十载,李柯懋积累了上百份宝贵的资源调查报告。这些文字不仅为鱼类保护提供了翔实的材料支撑,更是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好转、鱼类多样性持续增长的见证。
李柯懋说:“保护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未来我们将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在青海代表性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上取得突破,通过迁地保护、增殖放流等手段推进濒危物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