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博爱、奉献”高尚精神诠释大爱情怀

发布时间:2022-03-15 14:45:00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杨大姐,今天是三八节,我代表红十字会向您表示慰问!”3月8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红十字会三名干部提着礼物、捧着鲜花来到小街基镇前河村妇联主席杨志红家,表达对杨志红及其全家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2016年6月13日,杨志红一家四口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全县首例以家庭形式签署协议的捐献者。

说起全家人签署器官捐献协议的初衷,杨志红打开了话匣子。在和医学院读大二的儿子聊天时杨志红得知,孩子们上解剖课需要的“大体老师”(学生对捐献遗体的无言老师的尊称)比较紧张,杨志红内心受到触动。“我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就和爱人商量:人百年之后无疑是两种选择,一种是火葬场,一缕青烟埋个坟头儿,这样一生就结束了;一种是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做学术研究,你认为哪种更有意义?”杨志红说。

杨志红的爱人冯国忠是一名乡村医生,他深知器官捐献对于医学研究和医疗事业发展的意义。“我爱人提出遗体捐献的事,当时心里感觉很震惊、也很敬佩,自己是当医生的,必须得赞成。人故去之后都讲究入土为安,但把遗体化成灰也就那么地了,要是捐献的话,对医学研究也能做出点贡献。”不善言辞的冯国忠坚定地说。

夫妻二人答成共识,但如何让父母和家人接受,杨志红颇费了番心思。聊天时、看电视时,杨志红总是把遗体或器官捐献的事儿时不时地向婆婆科普。慢慢的,开明的婆婆不但认同,表示自己和老伴儿也愿意捐献。

2016年春,杨志红的公公冯汉章老人不幸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医院说没有手术必要,只能保守治疗。见公公日渐消瘦,婆婆就说,把县红十字会的人请到家里来吧,咱们把捐献协议签了吧。”杨志红回忆说。冯汉章老人去世后,遵照他的遗愿,遗体捐献给了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学院用于学术研究。

杨志红常说,每个人前进一小步,社会便会前进一大步。她和家人以坦然面对生死的洒脱和豁达,以“人道、博爱、奉献”的高尚精神诠释大爱情怀。

“杨志红家庭是开鲁县首例以家庭为单位签署遗体捐献协议的,她们的善举,对于医疗事业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到目前,全县已经有近30人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开鲁县红十字会副会长杜光介绍道。

人人心存美好,处处春暖花开。这是杨志红的座佑铭,工作和生活中,作为共产党员的她不仅讲好身边好儿媳、好公婆、好家风、致富能手的感人故事,更是身体力行,时时处处讲文明、树新风、作表率。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往昔平静的生活。杨志红和爱人首当其冲奋战在抗疫最前沿:体温监测、环境消杀、追踪调查、建立台账;宣传防疫知识、播报疫情形势、填报各类信息表格......夫妻俩多日“连轴转”。最终,她们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全村人的平安指数。

近年来,杨志红家庭先后获得通辽市“最美家庭”、自治区“最美家庭”、全国“抗疫最美家庭”、通辽市“乡风文明示范户”。“作为新时代女性,我就是想发挥自己的力量感染他人、带动他人,做文明新风尚的引领者和践行者。”杨志红眼含笑意。  (文:胡建华 邱琦 张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