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1-10-28 10:02:29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霍晓庆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果园不冬灌,受冻又受旱;果园灌冬水,开春发的美。寒露过后,土地夜冻昼消,迎来果树冬灌的最佳时期,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云中绿博园5000多亩果树也在养护员的照料下喝饱了水,为来年花果繁茂做好充足的准备。

   果园不冬灌,受冻又受旱;果园灌冬水,开春发的美。寒露过后,土地夜冻昼消,迎来果树冬灌的最佳时期,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云中绿博园5000多亩果树也在养护员的照料下喝饱了水,为来年花果繁茂做好充足的准备。

  “2018年我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个黄土坡,一刮风睁不开眼睛,一下大雨泥得进不来。看看现在这满坡果树,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有可观的经济收益,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站在绿博园高高的瞭望塔上,望着满坡即将进入休眠期的果树,呼吸着甘洌的空气,项目施工负责人田敏俊感叹道。就在坡下2公里处,母亲河黄河正静静流淌。

  过去,黄土坡上常年干旱缺水,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因地势高,近在咫尺的黄河水也无法利用,庄稼种啥啥不活,土地就那么一直荒着。黄土坡下,就是以葡萄种植和黄河鲤鱼闻名的郝家窑村和东营子村。一下大雨,从坡上倾泻而下的山水将葡萄苗连根冲起,并将大量泥沙带入黄河,村民们不得安宁。这个黄土坡成为住在坡下村民的一块心病。

  2008年起,作为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托克托县启动了为期3年的云中绿博园项目建设。项目投入资金5250万元,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植被恢复等国家及自治区重点造林工程,通过土地流转、引黄河水上梁,在5000多亩黄土坡上种满了果树。春天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夏天满坡碧绿郁郁葱葱,秋天硕果累累、果香四溢,昔日黄土坡变成名副其实的“花果山”,成为黄河岸边一道美丽的风景。

  “春天观光赏花,夏天避暑,秋天采摘,集生态观光、花卉展示、树种普汇、果蔬采摘为一体的绿博园,与黄河梦幻水世界、神泉旅游景区、观景台等景点景区呼应,共同构成了托克托县沿黄休闲观光旅游带,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田敏俊说。

  坡下的村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以前,坡上的土地无法耕种,村民们守着土地却种不出粮食。现在种上了果树,水土得到保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下大雨也不发山水了,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山水冲毁葡萄苗,进入黄河的泥沙也明显减少,让人头疼的大黄风也不见了。同时,土地得到了更好的利用,村民们还拿上了每亩350元的土地流转费。”东营子村党支部书记王焕生说,全村村民大部分土地都在后山的这片黄土坡上,土地流转后,村民们闲暇时还能在绿博园打工挣工资。浇水、除草、修枝、打农药……果树抚育管理雇的都是当地农民。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山头绿了,环境美了,游客多了,有效带动周边村民的农家乐和水产养殖、葡萄种植业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王焕生笑呵呵地说。东营子村全村249户人家,开农家乐的就有近20户,家家户户都有几个鱼塘,从春火到冬,村民们的腰包渐渐鼓了。

  郝家窑村返乡创业青年郝福宝更是深有体会:“以前托县葡萄光有个好名声却卖不上好价钱,现在游客多了,一到秋天葡萄供不应求,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托县葡萄的名声也更响亮了。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吸引着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回乡创业。”靠着种葡萄和开农家乐,郝福宝一家在呼和浩特城区买了楼房。

  “目前园子里种植树种多达50余种,光可采摘的果树就有十几种。今年果树第一年挂果,大杏和李子的采摘就很火爆,等再过个三五年果树达到盛果期,就更成气候了。”田敏俊说,“按照计划,果树达到盛果期就会把果园交给当地农民自己经营,这也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以海红果为例,按每公斤5元计算,进入盛果期每亩年均收入能达到3万元以上!”   对此,王焕生心里早已有了打算:到时候村民们可以自己经营果树,也可以承包给专业的公司或个人进行经营管理,村里还要引进水果深加工企业和设备,形成水果采摘,水果批发,果汁、果脯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创造更大的效益,让村民们得到更多的实惠!


    (作者:霍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