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150米上的平安守护者—衣拉克素边境警务站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1-08-24 15:24:19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李展朋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他们远离城市喧嚣,选择了坚守!

中国网8月23日讯(通讯员 李展朋) 衣拉克素边境警务站位于新疆红其拉甫衣拉克素达坂脚下,属于高山高寒无人区,驻地海拔4150米,距离边境线仅30公里,扼守着帕米尔高原上最远的一个抵边村(热斯喀木村)与外界的唯一通道。不仅担负着对过往车辆人员的检验查缉,负责边境辖区的巡逻管控,还有10余户散落在边境牧场牧民的群众工作。

热斯喀木村,是帕米尔高原上靠近中巴边境的一个小山村,仅靠一条狭窄山路与外界相连。而衣拉克素边境警务站就伫立在村落与派出所的中间,这条路也被当地人称之为冰达坂的“生命通道”。

2012年5月衣拉克素边境警务站成立以来,驻守在这里的10余位民警和护边员以“艰苦不怕吃苦 缺氧不缺精神”的勇气在生命禁区守护着外界与热斯喀木的平安与幸福!

警务站不大  鱼水情却深似海

“衣拉克素”是塔吉克语,意为“源水”,源头就是衣拉克素达坂,海拔高达5200米。每年5月初,达坂上的积雪开始融化,滋养着衣拉克素牧场里水草也长势喜人,当地的10余户牧民也相继转场来到这里牧马放羊。


图为民警在边境牧场访民情,为牧民群众赠送高原药品,宣传防电信诈骗法律知识

8月19日,笔者跟随警务站的民警一起来到这个达坂脚下的牧场里开展入户走访工作。

驱车离开警务站3公里时手机便没有了信号,通过短短一截正在修建的公路便驶入了牧民们开辟的羊肠小路,除了在山脚碎石上伸着懒腰的旱獭,不见一个人的身影。

“前面那山脚下就到,别看挺近的,车程也得半个小时”,开车的是民警努尔艾合麦提·图尔荪,是一名维吾尔族小伙子,在警务站已经2年了。

努尔艾合麦提·图尔荪今年25岁,脸晒得很黑,高原的风雪把他吹的像一个三四十岁的小老汉,皲裂的嘴唇隐约着一点血丝。

抵达牧场,牧民们就会烧好奶茶迎接民警们。“每周来都会带些常用药品、茶叶和糖果,给牧民和孩子们。”努尔艾合麦提·图尔荪说。

毡房旁有一个简单的土灶,灶里燃烧的干粪冒着火花,很简陋,仿佛跟旁边的石块融在了一起。“一群大男人在这边也没个做饭的,打点馕饼,回去的时候带上。”牧民吾努斯·热斯塔木说,民警们很辛苦,既要工作还要经常来看我们,孩子特别喜欢这些叔叔。

看见民警的身影,不远处,几个毡房里的牧民也纷纷向这边走来,跑的最快的就是孩子。吾努斯·热斯塔木在毡房前的空草地铺上地毯,摆上民警带来的甜瓜、酸奶、糖果,大家围坐下,与民警一起聊着今年的收成,孩子们享受着警察叔叔给带来的小食品,欢声笑语不断。

挑水、和面、打馕,民警们都参与其中,一边向牧民学习打馕的技巧,一边聊着他们在牧场的生活。当说到孩子玩耍时不慎受伤的时候,民警臧帅已经拿出携带的药箱给孩子阿丽萨•依萨木丁简单处理伤口。

“转场以来,我们要经常跟随牧民们放牧,检查牧场人员和牲畜流动情况。既守卫边境,又帮助牧民们生产。”努尔艾合麦提·图尔荪一边熟练地帮着牧民赶着牦牛,一边给牧民讲着防电信诈骗知识。“因为语言的优势,我会经常到牧场去,走进塔吉克族牧民的毡房里,去了解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

温情守哨卡  高原生命救助站

走访结束,民警们回到执勤卡点,民警臧帅穿上装备替换岗位上的李延庆,脱下防护服,很明显的能看到李延庆脸上那到深红的勒痕。

原本我想着他可以休息一会,却不是,见他坐在桌前仔细核对当日数据。“在这不仅仔细检查人员车辆的信息,还要跟踪相关人员的动态,除网络核查,要实地走访,把一切看在眼里,才能真正把卡子守好。”民警李延庆说。

在这里,当群众处于危难时刻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衣拉克素警务站的民警总会冲锋在前,及时出现。

图为2019年3月,民警护送热斯喀木村去县城求学的孩子们

2019年2月,为了帮助热斯喀木村的孩子们打通被积雪覆盖了20余公里上学的路。连续数日,警务站的民警们协调铲雪车夜以继日进山铲雪,期间要翻越3座5300米以上的达坂,穿越多个无人区,克服零下30度的低温,最终在3月2日下午,积雪路段终于全部打通,被大雪围困的316名孩子们在民警和村干部的护送下全部成功出山,按时走进校园上学。

今年2月21日下午16时,进山换勤的民警陈绪伟途径达坂时,发现两辆车被困积雪,无法动弹。民警了解到无人员伤亡后开始实施救援,并第一时间联系到达坂脚下的警务站为群众提供吸氧和食物。车辆被困在海拔4650米的达坂上,海拔高气温低,积雪深度达70厘米,给救援增加了难度。民警用铁锹、千斤顶等工具,历经四个多小时,最终帮助车辆成功脱困。 

这时再看民警的裤腿已结了冰,准备登车离开时,远远看到群众纷纷下车向他们挥手致谢。次日,被救群众海热拉尔·米那瓦尔便送来了印有“顶风冒雪 抒危解困”字样的锦旗,一直悬挂在警务室的接待室中。

图为2021年6月,衣拉克素边境警务站民警在海拔5100米冰达坂疏导交通,保障过往车辆行驶安全

6月初的一天,副所长宋德江从热斯喀木村回派出所翻越达坂时遇到风吹雪,导致交通瘫痪。后山山体不时有碎石落下,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事故。立即将情况通报给了警务站的民警。警务站民警带领护边员迅速赶赴现场指挥交通,全力确保了过往群众的生命安全。

在海拔5100米冒着风吹雪极端天气指挥交通,在山脚顶着坠落碎石守护山路,一边保护人民群众,一边做好自身防范,在平原不是什么难事,在这里却是异常艰难。

“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在医学上,海拔5000米被定为特高海拔,为障碍临界高度,是真正的“生命禁区”“死亡雪海”。高海拔长时间缺氧,会严重损害健康,会出现缺氧、头痛、听力下降等状况,而且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还容易患有心脏病、肺气肿、关节炎等多种高山疾病。

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每迈出一步都在突破生命极限。

今年以来,衣拉克素边境警务站共为107名过往人员提供了吸氧、高原药品、热水等服务,及时对过往抛锚的车辆救助13次,转运产生高原反应的群众23名。

梦想洒边关  无悔青春当自豪

衣拉克素边境警务站最初建立时,仅有一间破烂不堪的彩钢房和两块不大的太阳能板,十余人挤在一起工作休息,用电看天,吃水看河,一到风雪天,便成了屋外下雪,屋内下雨,外面刮大风,里面刮小风。对此,经过多处协调,三年努力,警务站也换上新颜:住进了大房子,通长明电,有信号塔,活动室,厨房也装上净化水设备,极大地改善了生活环境。

图为衣拉克素边境警务站(上:现貌,下:建站之初)

这里的民警和护边员大多都是95后,最小的2002年出生。

臧帅就是一个99年出生的年轻小伙,2018年公安边防部队全部转为人民警察编制。翌年,21岁的臧帅便从内蒙古锡林浩特来到红其拉甫边境派出所,来到衣拉克素边境警务站。一待就是两年,也从一个略显稚嫩的边防战士成长为如今的警务站站长。今年,他23岁!没有了起初的稚嫩,给他留下的只是黝黑黝黑的皮肤和发紫的嘴唇。

初到警务站,臧帅才发现,这里的条件比派出所的条件还要恶劣,这里的山更高路更险。“以前见过大海、森林、草原,唯独没有见过高山,来红其拉甫,我也想完成心愿。”他说,“那时候,为了能跟家里经常通联,要举起手机沿着山包跑,就为了找一格信号。”

在这里,他们远离城市喧嚣,守住孤独寂寞,他们也渴望陪伴在父母身边,渴望去北上广干出一份事业。但是,他们却选择了坚守!

第一次去边境巡逻结束后,“我们派出所所辖的边境线是全国最长的,有415.4公里。”臧帅与其他地区的战友聊天时骄傲的说,“高原的寒风真的像锥子一样,夹着雨雪能穿透棉袄,经常就会冻得浑身麻木,钻心地疼。”

图为衣拉克素边境警务站民警臧帅和战友们在巡逻时对边境设施进行修缮

每一个坚守在衣拉克素边境警务站的民警和护边员都曾经历过这样的疼。长期的高原工作,不同程度的都有一些小毛病,然而他们仍然继续坚守在岗位上,没有被恶劣的环境所击倒,反而常挂嘴边的话却是:我们肩抗国旗爬雪山,趟冰河,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边境线,多么自豪!多么骄傲!

图为衣拉克素边境警务站民警在边境一线升起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