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战争胜利,让人民当家作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党给的,我们老一代的付出是值得的,也是应该的……”这是内蒙古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名90岁老党员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也时常将这些话说给身边的年轻党员们听。在这个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身上,究竟有怎样的故事?我们走近这位建国前老党员张桂兰,与老人一起交流那段红色记忆。
初见张桂兰,她苍老的脸庞写满岁月的痕迹,却依然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口齿清楚,头头是道,能强烈感受到一位老党员刻进骨子里的风采。见记者前来,她滔滔不绝地谈起那段峥嵘岁月,娓娓道来那些历久弥坚的红色记忆……
张桂兰曾是解放通辽地下游击组织中的一位党员,1946年也就是正式入党的那年,16岁的张桂兰手握成拳,向党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谈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段发自肺腑的誓言,至今还萦绕在她的耳边。
据张桂兰回忆,她还在校园时,就已经成为了党组织的发展对象,入党后她主要从事地下工作,为前线筹备粮食、药品、棉衣棉被等战略物资。“当时的工作环境艰苦不说,也很危险,子弹嗖嗖地在我身边擦过,当时一颗炸弹就在我身边不远处炸响。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我们经常是晚上开展行动。”虽然当时年纪小,但张桂兰从来没把自己当孩子看。“我的身材一直比较瘦小,就化妆成男孩子,穿着破烂的衣裳,去秘密调查,去寻找各种战略物资。我有一股心劲儿,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当时就是靠这个信念撑下来,一次次度过艰险,保证了革命工作的顺利开展。”张桂兰说说停停,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在战争中,让张桂兰老人记忆深刻的不仅是共产党员的钢铁精神,还有那大无畏的奉献牺牲。而这种艰苦奋斗、不惧困难的精神,即使是解放战争结束后,张桂兰也依然保留并传承着。
新中国成立后,张桂兰的身份得以公开,自1957年开始,张桂兰便扎根在了农村,从事基层工作。“别看我们是女同志,可干起事业来,一点不比男同志差。”1958年,张桂兰在尹家窝堡村(现通辽开发区辽河镇东升村)任副书记兼妇联主任,她一干就是20年,努力学习农村政策知识,带领全村人积极搞生产,和广大群众同甘共苦、摸爬滚打,工作再苦再累,她都甘之如饴,成为了大家的知心人,在她的带领下,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要一心一意为人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不会忘记这个初心。”张桂兰表示。
1978年,张桂兰从村干部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她依然没忘记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应履行的义务,始终遵循着初心的指引,践行着为民的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离任后,张桂兰依然默默地关心着村里的发展,努力建言献策,配合新班子工作,成为新班子坚强的后盾。
在张桂兰家中,一枚枚纪念章,一张张黑白老照片,她都悉心收藏着。她说:“这些都是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见证。在建党100周年之时,戴上沉甸甸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感受到的是党对我们老党员的殷殷关怀和温暖。”张桂兰的女儿也说,母亲时常跟子孙们讲起过去的艰苦岁月,始终对党保持着忠诚与热爱,每逢村党支部召开党员会议,张桂兰从不会缺席。“母亲常跟我们讲以前的革命故事,并鼓励年轻一辈听党话、跟党走,更要时刻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永似少年时,这句话是对张桂兰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尽管已经迈入鲐背之年,但张桂兰依然牵挂着国家的大事小情、村屯的发展建设。“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只要哪里有需要,我就愿意把共产党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是一颗不服老的红心,也是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文:魏新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