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筑牢“中华水塔”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发布时间:2021-06-30 14:37:29丨来源:青海日报丨作者:张多钧丨责任编辑:赵明霞

这些年来,青海牢记总书记嘱托,以“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推进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筑牢“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汹涌澎湃、波涛滚滚的江河,源头都在青海。

习近平总书记对三江源生态安全十分关注。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全面得到加强。要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搞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强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保护,加强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加强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2021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这些年来,青海牢记总书记嘱托,以“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推进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筑牢“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生态系统得以改善

“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一起看草原……”驰骋在前往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的砂石路上,一曲《陪你一起看草原》与草原美景遥相呼应,令人如痴如醉。

盛夏,鄂陵湖波光粼粼,湖面上斑头雁、赤麻鸭等水禽尽情嬉戏,草原上藏野驴、黄羊悠然漫步,道路两旁新生的嫩草尽情生长,一眼望去满眼翠绿,犹如一张绿毯铺在了大地上。

玛多人目睹过草场退化严重、野生动物减少、湖泊逐渐消失,全县4000多个大小湖泊干涸一半以上,有些湖泊甚至被黄沙吞噬。

从2005年开始,我国正式公布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相继实施以“生态治理、生态补偿、草原恢复”等为重点的三江源一期和二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人们用实际行动呵护着山川、河流、草原以及众多野生动植物。

经过保育,三江源生态系统逐步得以改善,林草植被覆盖度快速增加,湖泊水域和湿地面积明显扩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不断提升。三江源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20世纪末陆续干涸的近千个黄河源头的高原湖泊重现粼粼波光。

最新数据显示,过去15年,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超过200亿元。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增加到每年408.95亿立方米以上,年均增幅超过6%,草地平均盖度、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当地牧民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0%,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国土绿化持续推进

炎炎夏日,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朵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往里走,就仿佛走进了一个绿色的世界。

沐浴着午后的暖阳,湖中心的凉亭中,生态管护员昂嘎和同事正在小憩。

今年50岁的昂嘎家住玉树市,在结古朵公园上班已经七八年了,每天8时出发,步行20多分钟后到达公园,开始一天的工作。

这些年,昂嘎见证了玉树市的绿色变迁,望着山坡的绿色说:“玉树灾后重建完成后,就开始种树,每年种一些,几年下来,你看我们的新玉树到处都是绿色,山坡上、河谷旁、公园里、道路旁……只要有空闲的地方,都种上了树。”

变化不仅仅在这里。伴随着玉树灾后重建全面竣工,特别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提出了“两个越来越好”的发展要求,玉树州各族干部群众感恩奋进,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不竭动力,持续推进国土绿化。

多年来,青海把国土绿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

2017年启动实施青海省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完成营造林1242万亩,年度国土绿化面积达到历年平均任务量的2.5倍,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7.26%,增加近1个百分点,全省生态安全的基础不断筑牢、生态功能的基础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的基础不断增强、生态惠民的基础不断夯实。

今年4月,青海发布2020年国土绿化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青海完成国土绿化46万公顷,面积相当于1个青海湖。

以国土绿化为抓手,结合黄河流域林草生态保护和建设,高质量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退化草地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开展城市周边、农牧村庄、交通沿线、河道两岸高标准绿化,科学研究推进高海拔、寒旱区等困难立地条件区域造林种草。

2020年,青海全年完成国土绿化690万亩(每亩约为0.067公顷),人居环境同步改善,创建7个省级“森林城镇”和15个“森林乡村”。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5%,森林蓄积量增加到4993万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

坚定不移推动国土绿化,持之以恒守护“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已经成为高原儿女的自觉行动。

出省水质保持优良

距离黄河发源地约古宗列曲3公里处,是黄河源头第一家求中的家。求中或许不清楚黄河源头的这眼泉水流向哪里,不知道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但从她记事起,她们一家人都是从这一眼泉水背水喝。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这一眼泉水养育了我们,我们理所当然要保护好她。”作为约古宗列曲的保护者,在这个特殊的家庭,保护河源的理念和精神代代传承。

求中的儿子格求是一名生态管护员。采访中,他告诉我们,这两年泉眼的流量明显大了,夏季降雨增多了,以前的草只有手指高,这两年能长到小腿高了,以前没见过的野生动物也出现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9个省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时代强音。

青海是黄河的发源地,境内干流总长度1694公里,流经16个县域,流域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264.3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占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49%,惠及整个黄河流域。

既是源头区也是干流区,青海自觉扛起源头责任,拿出干流担当,扎实推进黄河源头及干流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水保护与治理重点工作,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贡献青海力量。

上游有水,下游才能丰沛。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据统计,省内黄河流域2005年至2018年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225.6亿立方米,较1956年至2000年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增幅8.2%,出省干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天下黄河青海清”已成为水质改善的生动写照,黄河源头水生态涵养功能不断增强。

出省干流断面水质连续12年保持优良,黄河、黑河干流及青海湖、柴达木内陆河流域水质保持Ⅱ类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3.2%。

(作者:张多钧,原标题: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