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山上的“天路”守护神

发布时间:2021-06-30 09:57:55丨来源:西藏日报丨作者:曲珍 谢伟丨责任编辑:赵明霞

他们从未想过自己是否会在下一秒倒下,而是执念于道路何时能畅通、高反群众何时能得救。

安多县,西藏“北大门”,平均海拔4800米。域内,青藏公路穿行而过,因担负70%的进藏物资和30%的人员运输,青藏公路更被国人称之为“天路”。其中,青藏公路(109国道)唐古拉山段,平均海拔520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1摄氏度,被称为“生命禁区”。在这条没有人愿意停留的公路上,西藏那曲市安多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以下简称:交警大队)却迎难而上,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攻坚克难,硬是在这“禁区”立下了一道“生命防线”。

清障保畅 “天路”卫士引道忙

素有“风雪仓库”之称的唐古拉山口常年大风、低温、降雪,再加上冻土层、风吹雪等因素影响,路面积雪结冰、车辆燃油结冰等情况极易引发车辆大面积拥堵。因此,清障保畅便成为了交警大队全体民(辅)警的日常工作。

2019年2月至3月,109国道唐古拉山段出现历史罕见大雪,气温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积雪厚度达1.5米以上,加上日均7—8级大风等自然因素,导致发生车辆拥堵事件10余次,最多时滞留车辆600余辆、1300余人。面对这样严峻的状况,交警大队民(辅)警在安多县公安局党委的带领下毫不畏惧、力挑重担,累计出动警力2000余人次、警车400余台次,在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安营扎寨,一干就是51天。创造了无一起因拥堵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和无一名人员因高反死亡的成绩,确保了安多县辖区内西藏生命线的交通有序、安全、畅通。

2020年3月,因骤降暴雪,进藏主要公路通道国道109线唐古拉山段发生拥堵。为解决车辆滞留的风险,保障疫情防控物资的安全运输,交警大队连夜增派警力前往除雪保通。

“唐古拉山越美,我们就越紧张。”交警大队秩序中队中队长达瓦云旦说,这条承担70%进藏物资的陆路通道一旦因暴风雪中断,将严重影响西藏群众的生产生活,他们的职责就是时刻守护青藏公路这条“生命线”。

抢修济困 “天路”卫士本领强

作为西藏“北大门”的守卫者,面对南来北往的各族群众,交警大队交警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当亲人,为群众办实事,用智慧与信仰为过往群众燃起“雪域高原上的一把火”。

在多年来的除雪保通工作中,交警大队战冰雪、斗严寒、抗缺氧、修故障、保畅通,充分发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 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交警们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也练就了不同于其他同仁的“十八般武艺”,个个身怀绝技、技术精湛。

“零”号柴油使用导致燃油冻结,路面积雪结冰致使车辆打滑,故障车的持续增多、修理工迟迟不到加重道路交通管理压力。每当这时,交警大队交警总是第一时间上阵,不管是燃油的冻结、油气管的冻裂,还是高寒造成的电气故障,他们对高海拔地区汽车故障修理总能手到擒来,摇身一变成为“修理工”,迅速对故障车辆进行排障修理,助力故障车脱障驶离;因为养护工人数量有限,对铺撒防滑沙的迫切需要又使一线民(辅)警摇身一变成为了“养护工人”,大家使用铁铲没日没夜地完成防滑沙的铺撒,一铲一团沙、一步一脚印反复丈量着近10公里的积雪路段;在漫天飞雪、狂风呼啸的唐古拉山上,还能看到驾驶着装载机的“战友”,以专业的操作技巧、稳健的驾驶风格一步步完成推雪、 铲冰等作业;最会开车的“战友”,凭借灵活的动力控制技巧、娴熟的精准转向操作帮助一辆辆庞大且很难操控的重型半挂车成功驶离结冰打滑路段……

“故障排除能手”“修理工”“养护工人”……有什么需要,“天路”卫士就有什么身份。

徒步救伤 “天路”卫士护民康

作为西藏“北大门”的守卫者,交警大队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当亲人,为群众办实事,用信仰与血汗为过往群众燃起“雪域高原上的一把火”。

极高的海拔,让过往的群众高反十分严重。危急时刻,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冲上前救助。在救护车进不来、警车出不去的紧急情况下,他们果断背起、抱起群众徒步跑向救护方向。海拔5200多米的缺氧情况下,他们背着群众,有的时候一走就是10多公里。为了防止被救群众陷入昏迷,他们还要时不时地跟群众说话、开导、提醒。就在这样常人走路都大喘气的公路上,长期昼夜奋战的安多交警,硬是将31名高反群众背上救护车,一次次把高反群众从鬼门关上死死地拽了回来。

善人者人亦善之,自2017年以来,交警大队累计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感谢信、短信300余面(封、条),一对江西籍夫妇在得救后甚至现场手写感谢信交到县局领导手中,哽咽着要求一定要表彰“救命恩人”。

抗疫创服 “天路”卫士两不误

面对疫情,交警大队积极做出行动,迅速调整业务板块模式,抗疫创服两手抓,将行动融入创新务实实践。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阶段,交警大队党支部积极响应、迅速投入到防疫攻坚战中,积极组织党员捐款,统一采购420副一次性医用口罩,于109国道和安多县城主要道路向过往人员免费发放口罩。同时,结合事例现场宣讲防疫知识,重点解说佩戴口罩的正确方法与注意事项,积极为群众答疑解惑。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交警大队办理的多项业务一时陷入了停滞。为确保疫情期间车驾管各项业务办理工作能顺利开展,交警大队创新开设驾驶人审验教育网络直播学习平台,将网课内容分为防疫知识宣讲、安全文明驾驶宣讲、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学习、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片。同时利用“智慧+位置短信推送平台”,不间断向进出藏车辆驾驶员及辖区群众公布道路通行情况和个人防护提醒,累计发送短信13906条。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平台,及时拍摄发布国道109沿线路况提醒视频,点击量达482.8万次、1085次的转发数据,在帮助过往司乘人员做好出行规划,防止意外发生层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系列创新措施的落实,全力确保了复工复产各类物资的畅通运输。

赤胆忠心 “天路”卫士铸警魂

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威胁着过往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更是时刻考验着交警大队民(辅)警的意志与生命。在守卫“生命之路”的岗位上,他们救助了无数群众的生命财产,也为此付出了泪水与伤痛。面对同志牺牲,面对伤病,这支铁打的队伍从未有半分迟疑,依然用“钢筋铁骨”,守护在人民需要的最前线。

唐古拉山段海拔超过5200米,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50%,人员长期滞留会出现严重的高反,从而引发肺水肿、脑水肿等疾病,极易危及生命。在交警大队民(辅)警中,有参工不到1年的新民警,也有参工近10余年的老民警,为了保证每一次任务的圆满完成,都很少顾及到自己的健康。脚肿了、感冒了、脸冻伤了,几乎是“家常便饭”,实在困了就在车里眯一会儿,即使是这样,也从没有一人有过退缩。据了解,安多县公安局全局整体健康率还不足20%。这些数据对于这支平均年龄30岁的队伍来说,显得格外沉重。

身体上的伤痛总会痊愈,但“战友”离去的伤痛却是很多人心里永远的痛。据统计,在极其恶劣的环境和繁重的任务中,安多县公安局自2012年以来已有8名民(辅)警在工作岗位上因病、事故殉职。

他们没有因伤痛和同志牺牲而停下自己前行的脚步,而是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不断发光发热、护民周全。每一次出警,他们都把群众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无论是在湍急的车流中、冰冷的车底,还是在救人的拼命奔跑途中,他们从未想过自己是否会在下一秒倒下,而是执念于道路何时能畅通、高反群众何时能得救。面对困难,很多人都可以选择歇歇,但他们知道自己不能歇,因为身上的警服那是不能放下的责任。

交警大队民(辅)警的忠诚担当也受到国家和人民的认可。2014年,交警大队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荣誉称号、2013年被公安部评为“大排查、大教育、大整治”货车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先进集体、多次被自治区公安厅与那曲市政府评为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先进单位、被安多县公安局党委评为“优秀党组织”,2019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2020年5月,被西藏自治区青年联合会、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授予“第十六届西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2021年1月被公安部授予“集体一等功”。

(作者:曲珍、谢伟,原标题:唐古拉山上的“天路”守护神——记安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