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时节,草长莺飞。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巴音陶海苏木,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杨柳树在风中摇曳,成片的梭梭林万里绵延,绿油油的苜蓿草一望无边……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映入眼帘。看着眼前的这一幅生态美景图,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里曾被人们誉为“黄沙遮蔽日,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沙尘暴的发源地。
巴音陶海苏木位于额济纳旗最南端,地处黑河河畔,是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境内丘陵、戈壁广布,植被稀少,雨水资源缺乏,加之外来人员非法开垦、偷挖盗采,使得林地草原被大面积破坏,造成黑河下游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巴音陶海苏木认识到生态是制约当地发展的最突出因素,于是把发展路子转移到生态建设上来,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高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仅美了人居环境,还鼓了农牧民的钱袋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起巴音陶海苏木生态修复的成效,该苏木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马莲井综合执法检查站站长李戈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李戈告诉记者,自从综合执法检查站成立以来,他和聘任的17名巡护员长期驻守开展巡逻检查,并深入到农牧民家中开展生态保护政策宣传。“我们积极推进多部门多措施联合管控,利用‘天网’公共安全系统对苏木周边进行实时监控,严厉打击非法开垦、偷挖盗采、取土洗砂等违法行为。同时,严格落实‘河长制’,认真抓好森林草原防火、鼠疫防控等,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明显减少。”李戈说。
保护是前提,建设是根本。为了不断扩大植绿面积,巴音淘海苏木每年都组织干部群众进行大面积植绿补绿,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通过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农牧民发展绿色种植业,用“好生态”换来农牧民“好钱景”。据统计,2013以来,该苏木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种植白杨、胡杨等林木1200亩,围封种植梭梭20000亩,种植防风林带100余亩。仅2021年,种植胡杨、沙枣树45000棵,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苏木“颜值”实现整体提升。
如今,苏木植被覆盖率不断提升,地下水位逐年上升,黑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不仅服务和保障了各项国防建设,农牧民也分到了生态红利,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刚来这里,地膜满天飞,黄沙天天扬,环境十分恶劣,我们种地收成也不好。近几年,苏木领导鼓励我们种植梭梭和苜蓿,还给我们补贴,现在,嘎查环境变好了,我们也增收了不少!”谈起如今的生活,巴音陶海苏木农牧民苏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下一步,巴音陶海苏木将进一步完善常态化巡查巡护机制,以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抓手做好守土戍边工作,动员苏木农牧民积极参与网格化巡护巡查工作,确保基层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手抓两促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植绿爱绿活动与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增加植树造林面积,加大管护力度,争取在苏木辖区国道沿线建设“绿色长廊”,预计造林面积30余万亩。稳步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实施苜蓿示范种植项目和苁蓉种植项目,探索发展大果沙枣种植、林果业采摘游、周末度假游、文化遗址游等多个项目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来源:阿拉善日报 作者:杨学荣 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