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扎鲁特草原微微泛绿,牧群和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茫茫的草原上,景色宜人。
今年43岁的王喜良家住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查布嘎图苏木查布嘎图嘎查,经营着家庭牧场。说起王喜良,周围的牧民都竖起大拇指,他是远近闻名的养牛能手。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他靠着勤劳的双手,成为嘎查的“致富带头人”。
王喜良正忙着喂牛(摄影:白敖敏)
近年来,王喜良探索开拓出一条从粗放到集约,从分散到集中,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学畜牧业发展道路。王喜良介绍说,自己刚开始发展养殖业时家中只有5头牛,经过不断发展,于2016年达到了100多头。
“前几年,传统畜牧业经营模式的粗放性弊端逐步显现,品种质量低和一味发展数量导致草场沙化,且畜牧产业化低,产值不高,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王喜良说,针对此问题,他通过学习,认识到科学养殖是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径,也是提高生产、发展养殖的最快途径。
随着牛数量逐渐增加,2016年,王喜良成立了“家庭牧场”,打开了发家之路。“自2016年引进适合当地养殖的西门塔尔品种牛并全面改进养殖品种,现有西门塔尔品种肉牛存栏178头,年改良黄牛56头,年产105头牛,年出栏牛60头,年利润达到了80万元。”王喜良高兴地说。
目前,王喜良的家庭牧场有草牧场2460多亩,其中打草场面积600亩、放牧场面积1860亩。2020年,为科学利用草牧场,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王喜良在原有的1600平方米养殖敞棚和1000立方米青储窖的基础上新建了300平方米养殖暖棚和500平方米草料库,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道路。
和王喜良一样,乌力吉木仁苏木查干淖尔嘎查牧民赛音乌力吉也是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以前,赛音乌力吉家曾养过200多头牛,其中牛犊近百头,但大规模的养殖给草场带来了巨大压力,赛音乌力吉说:“以前春天一刮风就有沙尘暴,山上刮风起黑土,刮起来路也看不清楚。”
近年来,在扎鲁特旗“草畜平衡”政策的宣传引导下,赛音乌力吉从自家经济收入、草场保护和人工等方面考虑,转变养殖理念,在少养精养、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不追求牲畜数量,而是专注畜群质量,走上了一条少养精养、保护草原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过去由于粗放型的畜牧生产,草场沙化退化严重,草畜平衡失调,要保护草场,又要养畜,就得想更好的办法。”赛音乌力吉说。2013年开始,赛音乌力吉将老弱病残牛和公牛犊全部出栏,只留下60头基础母牛和40头小牛犊,家里的牲畜数量控制在100头左右,并对牛进行改良,实施人工受精技术。
没过几年,可喜的变化随之而来,草场植被一天天恢复,经济收益也一年比一年高,这更加坚定了他少养精养、保护生态的决心。2020年秋季,赛音乌力吉家的牛犊膘肥体壮,每一头都卖出了好价钱,家庭年收入达到了40余万元。
牛群享用着最优质的天然牧草(摄影:白敖敏)
畜牧业经济占据扎鲁特旗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多年来,牧民们将养牛作为主导产业,不断充实着自己的“钱袋子”。可是,当传统畜牧业走到尽头之际,在“进”与“退”艰难抉择的关键节点上,扎鲁特旗委、旗政府把推进“产业富民”战略的目光锁定在生态型、效益型现代畜牧业上。
让牧民增收,为草原减压。近年来,扎鲁特旗严格管理700多万亩全年禁牧区和1080万亩草畜平衡区,将全旗所有小畜实行全年禁牧、舍饲养殖,大畜实行舍饲或半舍饲、划区轮牧。持续推进“减羊增牛、强牛兴牧、提质增效”发展战略,继续压缩小畜养殖数量,扩大草原黄牛养殖规模,全力打造通辽市草原肉牛之都核心区的同时,坚持以草定畜、增草增畜,推进以现代生态家庭牧场和专业合作社为主的草原畜牧业发展。
如今,行走在辽阔无垠的扎鲁特草原上,处处生机盎然。从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采取围封禁牧、划区轮牧、舍饲禁牧等一系列措施,到推广家庭生态牧场、培育新型牧业经营主体,扎鲁特旗走出了一条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文/图:白敖敏 张冲,作者单位:扎鲁特旗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