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喧嚣的小镇慢慢沉寂。一位身材瘦弱的中年男子扶着伤腿,艰难地坐到绣绷前,用粗糙的大手拿起绣花针。不一会儿,在飞针走线之间,一朵蒙绣花纹绽放在绸缎之上。他叫曹峰,是一名蒙古族传统刺绣男绣工,而在此前的30年间,他却是一位泥瓦匠,所在小镇的很多标志性建筑他都参与建设。
48岁的曹峰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呼舒镇,2018年因为股骨头坏死,他失去了在建筑工地工作的能力。妻子体弱、孩子残疾,家里顶梁柱的突然倒下,让曹峰一家的生活陷入绝境。
就在这时,他遇到了后来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白晶莹。担任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推进组组长的白晶莹,那时候正在带领2.6万名农牧民,通过蒙古族刺绣产业脱贫致富。从清朝开始当地就传承着一种蒙古族刺绣技艺,人们称其为“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刺绣更适合女人做,我这双做泥瓦工的手能不能学会?”虽然坐在家里就能完成的刺绣非常适合已失去劳动能力的曹峰,但属于文化艺术范畴的刺绣与他前半辈子从事的建筑行业相差甚远,这让他始终无法下定决心。然而,看到白晶莹身边那些与他一样劳动能力弱的群众,通过刺绣脱贫致富,甚至有些技术精湛的人,一幅刺绣就能收入近万元,曹峰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在农村牧区,有一部分妇女和残障人士,因为劳动能力弱,增收致富的渠道非常少,而刺绣产业非常适合他们。”既是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也是蒙古族刺绣产业带头人的白晶莹说,当地探索出独具特色的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蒙古族刺绣产业市场运营机制,让蒙古族刺绣,一头牵着上万百姓的致富生计,一头连着上百年的文化传承。
刚开始,曹峰领回28幅花朵图样,按照白晶莹传授的要领开始绣,花费一天半才能绣完一朵小花。如果这些花朵刺绣能合格,每幅将以8元的价格被回收,然后被缝制在枕头、衣物上出售。尽管曹峰的技艺不够成熟,但为了鼓励他,白晶莹的团队还是回收了部分刺绣作品。
“刚开始绣花,手是笨了一些,但这些漂亮的花朵让我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为了更快地提高技艺,曹峰几乎不出门,从上午9点绣到凌晨2点半。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他承担的刺绣作品的价值也越来越高,从一幅8元逐渐升至一幅2700元。
在学习刺绣1年多后,这位汉族泥瓦匠成为蒙古族刺绣一级工。白晶莹让他承担一幅3米长、1.9米宽的梅兰竹菊图的刺绣工作。两个月后,他完成了这幅作品,获得7000元的收入,从此开始绣难度大、价格高的“大花”。白晶莹并没有卖掉曹峰的第一幅“大花”,而是把它作为脱贫攻坚见证物,收藏在当地蒙古族刺绣博物馆。
如今,蒙古族刺绣产业成为科尔沁右翼中旗推进乡村振兴“重头戏”之一。对于白晶莹来说,摆在面前的头等大事是增强对农牧民绣工的培训,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让刚刚摆脱贫困的绣工们进一步提高收入。对于草原绣郎曹峰来说,从目前的蒙古族刺绣一级工荣升到技艺更高超的特技工,是他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