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原子城遗址: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鲜活教材

发布时间:2021-04-27 17:22:03丨来源:青海日报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赵明霞

基地旧址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是打造新青海精神高地,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鲜活教材。

原子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曾因“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而得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在此诞生。

1945年7月,美国研制出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此后,它不仅是战略武器中的“毁灭之神”,更是政治讹诈的王牌。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采取孤立、封锁、遏制、打压政策,并在朝鲜战争期间,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面对西方霸权主义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新中国的领袖们并不畏惧。1956年5月,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庄严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畏核威慑、不惧核讹诈,蔑视强权、审时度势,做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英明决策。从此,中国开始了研制核武器艰巨而伟大的历史征程。

1957年下半年,核武器研制基地选址工作启动。专家组踏勘了甘肃、山西、内蒙古、四川和青海选点,认真考虑水文、气象、地理、地质、居民分布状况等条件,经过比较后认为,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境内的金银滩较为合适。195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代表中央批准了包括核武器研制基地在内的选址报告,确定在海晏县境内金银滩建设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对外称国营221厂)。此后,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建设人员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高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无畏、团结拼搏,克难攻坚、勇攀高峰的精神,先后攻克了原子弹、氢弹等尖端科学技术难关。1964年10月16日,经过221基地全体职工的艰苦奋战,研制并成功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核装置。时隔两年8个月,1967年6月17日,又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颗氢弹,使中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了氢弹的制造技术。在之后的时间里,基地生产出多种型号的战略核武器来装备部队,扬了军威、壮了国威。基地从诞生到退役,组织、参加过多项国家核试验,完成了多个型号核弹头的武器化及批量生产,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

1987年6月,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表明我国政府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维护世界和平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撤销核工业总公司国营221厂的决定。1993年7月,海北藏族自治州将州府迁入基地原址,并正式命名为“西海镇”。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完成使命,全面退役。2005年11月,原子城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7年4月28日,中国原子城地下指挥中心正式解密对外开放。

如今的原子城依旧保持着昔日风采的核基地办公楼、试验场和厂房车间,有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王淦昌、彭恒武、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陈能宽、周光召、于敏等科学家生活、工作过的“专家楼”,有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启运上车的火车站“上星站”等。海北州政府对这些原有的厂房和设施进行了充分的保护,不但保存完好,还能加以有效利用。进入原子城,首先映入人们眼帘便是高耸的原子城退役纪念碑,碑高16.15米,象征着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碑端为不锈钢圆球,代表中国人民终于圆了原子弹和氢弹的梦想。碑身正面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12个烫金大字,碑文镌刻着该基地在研制“两弹”中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和中国的核立场,共计600字。碑左右两侧分别是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时的蘑菇云浮雕,以及爆炸成功的时间。2009年6月,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建成开放。

基地旧址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是打造新青海精神高地,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鲜活教材。基地退役以来,海北州利用原子城得天独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旋律,用“两弹”研制的光辉历程启示人,用“两弹一星”精神激发爱国奋斗精神和建功立业斗志,引领投身改革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作者: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原标题:青海原子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