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平:为大漠披绿 让农户增收

发布时间:2021-01-14 10:16:48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刘宏章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在沙漠边生活的人,都喜欢绿色。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继续为家乡阿拉善的绿化事业多做贡献。”高立平说。

隆冬的阿拉善银装素裹,寒气逼人,但对于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治沙造林科长高立平来说,丝毫未能阻止他四处奔波。这几天,他正忙着协调旗区落实规模化防沙治沙项目实施地块和组织编制上报自治区林草部门项目实施方案,并着手谋划今年治沙造林的前期培训工作。“治沙造林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作,一定要在年初安排好,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周全。”高立平说。

今年51岁的高立平,为了阿拉善生态保护建设事业,坚守了30个年头。1991年他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从事林业科研、技术推广、规划设计等专业技术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在研究所工作期间,他先后主持并参加完成了“阿拉善干旱荒漠区石质荒山造林技术试验示范研究”“阿拉善高原飞播、封育促进植被快速恢复技术研究”“肉苁蓉人工接种综合配套技术推广”等16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

在实施肉苁蓉人工接种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项目时,高立平选择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沙林呼都格嘎查,推广示范梭梭“两行一带”造林模式和人工接种肉苁蓉种植技术,使梭梭造林成活率由70%提高到93.2%,肉苁蓉接种成功率由30%提高到75%以上,极大地提高了梭梭造林成活率和肉苁蓉单位面积产量,带动嘎查220户中的152户农牧民开始接种肉苁蓉。目前,该项目让全盟从事梭梭肉苁蓉产业的农牧民,人均年收入3到5万元,部分农牧户达到10到30万元。

在开展重点公益林区植被群落动态变化监测与恢复技术研究项目实施中,高立平每年都要在全盟27万平方公里范围公益林区进行野外监测调查,每次调查需要近2个月时间,从2009年项目开始,他连续7年带领项目组起早贪黑、风餐露宿,克服了调查范围涉及面广、路途遥远偏僻、道路难行、野外露营等困难,每年按计划完成全盟范围123个固定监测样地、615个固定监测样方的野外监测调查任务,每年总下乡时间都在180天以上。

飞播造林治沙是阿拉善防沙治沙的主要技术措施,为了提高飞播作业精确度,2007年高立平经过反复研究、测算,建立了自动导航坐标数据表,通过采用GPS卫星定位导航技术,有效解决了以前完全依靠人工导航定位进行飞播作业的历史,极大地提高了飞播落种质量,缩短了飞播作业时间,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飞播成效。如今飞播造林治沙已经成为阿拉善生态建设的一大亮点和全国治沙经验示范。

在搞好林业科研、生产的同时,高立平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积极参与家乡的绿化、美化建设。先后主持完成了阿拉善盟营盘山南坡绿化工程、乌巴一级公路绿化工程等20余项景观绿化工程的绿化设计、施工、养护、苗木培育、植物观赏园等建设任务,总绿化面积65万平方米。先后为全盟生态建设各项工程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规划、实施方案、作业设计、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等160余项。

2017年,高立平调任盟林业局治沙造林科任科长,尽管肩负的责任大了,但他没有丝毫的懈怠和怨言,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基层工作中。在营造林生产中,每年按计划超额完成造林科监管的各项营造林生产任务,2017至2019年全盟营造林生产任务连续3年每年突破200万亩,防沙治沙与生态治理工作步入了全区前列。几年间实施人工梭梭种植规模达到651.3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79.2万亩、锁阳人工接种24.5万亩、精品林果种植规模达到7.62万亩,共有3000 余户、9700余农牧民参与,305户贫困户512人贫困群众获得收益,为推动沙区农牧民长期持续稳定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年来,高立平为阿拉善的绿化事业辛劳奔波,换来了多项荣誉。2000年,他被内蒙古自治区林学会、自治区林业厅授予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林业青年科技奖;2014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授予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年被评为阿拉善盟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

“在沙漠边生活的人,都喜欢绿色。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继续为家乡阿拉善的绿化事业多做贡献。”高立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