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纹灰陶尊:文明曙光中的一抹亮色

发布时间:2021-01-04 16:57:06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李倩丨责任编辑:赵明霞

文物是有趣的,它总是在不经意间告诉人们关于“来路”的密码。

文物是有趣的,它总是在不经意间告诉人们关于“来路”的密码。

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这些“疑问”都可以在一件件文物、一个个遗址中找到答案。

1991年,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一文中说:

“中国人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力量,其根脉盖深植于史前文化之中。”

“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形成经历了共识的‘中国’(即相当于龙山时代或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广大黄河、长江流域文化的交流、各大文化区系间的彼此认同),到理想的中国(三代的政治文化的重组),到现实的中国——秦汉帝国。”

在苏秉琦看来,史前,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分布着六大文化区系,不同地域的先民们各自生活着,创造出众多“文明曙光”,犹如灿烂的群星。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文明的星火,却往往存在着某些“共识”,这些默契的“共识”是构成中华民族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是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在“共识”的凝聚下,渐渐地,这些遍布中华大地的文明溪流,最终汇成大江大河,滚滚向前,奔腾不息。

独特鲜明的考古学文化

1982年秋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与敖汉旗文化馆(现博物馆)联合对敖汉旗境内的史前遗址进行普查,首次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的大北地发现了性质较单纯的赵宝沟文化遗址。1983年春,又相继发现敖音勿苏乡的烧锅地遗址和敖吉乡的南台地遗址。

这件“神兽纹灰陶尊”就来自于南台地遗址。

“这是我们采集来的陶片修复的。” 敖汉旗博物馆馆长田彦国说。

起初,文物普查小组的工作人员在赵宝沟村的大北地采集到“之字纹”陶片,“陶片是辨时代的”,经过辨认,它晚于兴隆洼文化、早于红山文化,“我们很兴奋,这说明是个大发现啊。” 田彦国说。

捡回敖汉旗文化馆里的陶片被一一检视,忽然发现,有些陶片上绘就的不是简单的纹饰,而像是动物图案!把这些陶片拼对在一起!不行,还缺东西,再找!

当时,正值天寒地冻,文物普查小组的工作人员们顶着风雪,在南台地遗址周围苦苦找寻了两个多小时。“找到口沿了”“找到底部了”“这是肩部”“这是颈部”……30多片碎陶片、两周时间,拼对、粘贴、补缺、打磨、补缝、补画、加固……最终,这件精美的刻有动物纹饰的尊形器出现在人们眼前,令人惊叹!

“它是赵宝沟文化尊形器。在南台地,我们采集出土了大量陶片,已复原的器类只有椭圆细砂泥质罐、夹砂筒形罐、尊形器、高足盘(器盖)四类。其中5件尊形器、1件高足盘、1件器盖上饰有鹿、鸟纹。”田彦国说。

“赵宝沟文化” 距今约7000年,这一概念首先是苏秉琦先生于1984年8月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座谈会上提出来的,认为其“特征因素组合相当鲜明”,“可推断它是同‘富河、红山’平行发展的另一种考古学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教授在《关于赵宝沟文化的几个问题》中这样表述:“赵宝沟文化的发现,填补了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之间的年代缺环,其独特的文化面貌也极大地丰富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内涵。”

2006年,赵宝沟文化遗址被列为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艺术灵动的动物纹饰

这件神兽纹灰陶尊,无疑是美的。

只见它一身沉稳的灰色,线条流畅,庄重大气。上方光滑圆润,略收,如同留在地面、等待人们前来取水的井口。中间腹部饰有首尾相接的两只鹿纹,鹿头是写实的,上有长长的脖子、弧形的带有枝杈的鹿角、小巧的耳朵和柳叶形的眼睛,神态端庄安详,栩栩如生;鹿身则是曲线,如蛇,背上生出双翼,似腾空飞起;尾部则像鱼尾,鱼尾上三角处,有一半圆形图案,在外围一圈线条的加持下,如同一轮初升的太阳,金光四射。

“这些动物纹饰是个复合型形象,是神化了的动物。就如同‘龙’,它也是人们想象出来的集合马、鹿、鱼、鹰等动物特征于一身的‘神兽’。”内蒙古博物院研究员汪英华说,“尊形器为赵宝沟文化的一大特征器物。特别是饰有神化了的鹿首、猪首、鸟首结合等纹饰的尊形器,器表和内壁都经过磨光处理。腹部压划神兽纹,器物制作精细,造型美观。”

“自赵宝沟文化被确认以来,我们在1983年至1988年的普查中陆续发现了赵宝沟文化遗址共60余处。目前所知,敖汉旗境内仅有3处遗址采集或出土有动物纹饰的陶器标本。”田彦国说,“最精彩的是小山遗址出土的尊形器,上面刻有猪首、鹿首、鸟首动物形象,三种动物形象都被神化,猪首下是蛇身,鹿首和鸟首右侧纹饰似为羽翼抽象出来,三种灵物形象都向左侧,绕器一周,颇有宇宙巡游的宏大气魄。有专家称,那是‘中国最早的龙凤呈祥图’。”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把龙和凤视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

“现有的考古资料和研究结果证实,敖汉旗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中国玉文化起源、中国龙文化起源、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 田彦国说,“苏秉琦先生曾说过,在距今7000年的赵宝沟文化遗址发现刻有猪龙、凤鸟和以鹿为原型的麒麟陶尊充分证明社会分化已很明显,而在中原这类最早的‘艺术神器’是距今60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的龙虎堆塑,要比内蒙古地区晚1000多年。”

据田彦国介绍,赵宝沟文化陶器上出现有之字纹、云雷纹、三角纹、细网格纹、菱形几何纹、编织式几何纹等,从纹饰上看,赵宝沟文化的纹饰受到早期兴隆洼文化的斜线纹、之字纹的影响,并被后期的红山文化所继承。“可以说,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在追求美感,而到了赵宝沟文化时期,美已经得到了艺术化的升华!”田彦国说。

美好愿望的真诚表达

“这些制作精细,造型美观的尊形器绝非一般的生活用具,很可能是祭祀用的神器。”汪英华说。

据田彦国介绍,饰有动物纹饰的尊形器,赵宝沟、小山遗址各出土1件,南台地遗址采集5件,动物形象以鹿为主,也有的集鹿、猪、鸟于一体。

“此类尊形器与日常生活用器有别,其目的在于祈求狩猎活动的成功。”刘国祥在《关于赵宝沟文化的几个问题》中说到。

刘国祥在文中提到,狩猎活动在赵宝沟先民的生活中具有崇高和重要的地位。赵宝沟文化房址居住面上或堆积层中经常出土较多的动物骨骼,以赵宝沟遗址为例,可以鉴定的脊椎动物骨骼标本共538件,动物种类有猪、马鹿、斑鹿、狍、牛、狗、貉、獾、熊、东北鼢鼠、蒙古黄鼠、天鹅、雉、鱼等14种。其中,猪骨标本138件,最少个体数是9个。另外,赵宝沟遗址马鹿标本共179件,最少个体数应为11个。

猪、鹿在赵宝沟先民的生活及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在南台地遗址对面,还发现了一座祭坛,“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社稷坛’,赵宝沟先民们在此举行祭祀活动,希望与天地沟通,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这体现了赵宝沟先民的尊崇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田彦国说,“目前所知的考古文化中,在其他地域,如黄河、长江流域,也都存在这种祈求天地、表达美好愿望的现象,但都比赵宝沟文化要晚。”

仿佛可以看到,7000年前的赵宝沟先民们,头顶是浩瀚的天空,脚下是博大的土地,耳边是鼓荡的风声,怀着敬畏和希冀,叩拜天地。

不,不仅是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因着这份向往,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交融汇聚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

不论哪个历史时空,中华儿女始终心怀希冀,始终相信,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勤劳的双手来创造!

(作者:李倩)